摘要:不少人注意到,在影片结尾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这一幕,有12位年事已高的志愿军战士出镜拍摄,他们专门拍下滚动的字幕并呼吁,“如果看到片尾,请不要错过这些名字!”
《志愿军:浴血和平》领跑国庆档,大量观众走进影院,重温这段气壮山河的历史记忆。
不少人注意到,在影片结尾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这一幕,有12位年事已高的志愿军战士出镜拍摄,他们专门拍下滚动的字幕并呼吁,“如果看到片尾,请不要错过这些名字!”
作为《志愿军》三部曲的终章,《志愿军:浴血和平》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后直至签署停战协定期间“边打边谈”的历史进程。
影片采用双线结构的叙事策略,让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与战场上的炮火硝烟形成强大张力,一静一动的时空切换,军事较量的残酷与外交斗争的复杂,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谈判桌上的尊严与主动,和平局面的最终实现,究竟从何而来。
在主线逻辑之外,抛头洒血的英雄群像同样令人难忘。这些共和国的钢铁战士,也是一位位有着柔软念想的父亲、孩子、兄长、朋友,铁骨柔情的细腻刻画,大场面与小切口兼备的讲述,让“最可爱的人”更加鲜活立体。
从“为何而战”的出兵决策,到“以战止战”的铁原一役,再到“边打边谈”的多线奋战……光影艺术的呈现与“立国之战”的英雄史诗,产生激荡人心的时代回响。
影片中,那些被血水浸染的衣物,“想拍一张照片寄给母亲”的心愿,“一定要夺回阵地”的顽强信念,无不重若千钧。在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一面烈士英名墙上,镌刻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的197000多名英雄儿女的名字。这样的牺牲,我们如何能忘?
影片中,那些骄傲蛮横的“联合国军”将领的嘴脸,那些让人窒息的“范弗里特弹药量”,那些曾让我军无奈受制的“夜视仪”,也在诉说历史深处的悲痛与沧桑。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新生共和国,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间的较量,物质的悬殊有多巨大,意志的比拼、精神的对垒就有多激烈。经过2年零9个月的激战,那个不可一世的世界霸主,最终不得不第一次“在没有得到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这样的过往,我们如何能忘?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今天的中国已走过千山万水,但历史的昭示永远清晰如昨:无实力而乞和平,则和平危;有实力而卫和平,则和平存。
(三)
历史题材的影片,让人恍若穿越时空;而走出影院,满目安宁繁华,堪称“最好的彩蛋”。
时值国庆,有人从天明等到天黑又到天明,只为亲历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庄严时刻;有人奔赴“诗与远方”,却总在不经意间想起,这大好河山正是先辈誓死捍卫的热土;有人在志愿军烈士陵园的碑前摆上糖果,因为“这是好日子的味道”……无疑,今天的我们正生活在先辈们的梦想中,而他们的梦想将由我们继续守护。
家国同庆,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间坐标;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密码。身边依偎就是家,眼底山河便是国。时代在变,不变的是赤诚情怀与奋斗追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上甘岭”。从抗战时期的“存亡之问”,到建设年代的“自强之问”,再到今天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复兴之问”,使命前后相续。
今天的中国,早已拥有挺直脊梁的底气。继承先辈未竟的事业,无数人正用自己的付出不断“+1”,护这锦绣山河始终无恙,为这“可爱的中国”再续新篇。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