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北京首映礼的璀璨光影中,导演陈凯歌携主创团队款款而来,宛如揭开一幅尘封已久却又熠熠生辉的历史画卷,将这部抗美援朝终章之作的创作历程娓娓道来。五载时光的精心打磨、109次剧本会议的智慧碰撞、7761个特效镜头的匠心雕琢,陈凯歌用这一组组
在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北京首映礼的璀璨光影中,导演陈凯歌携主创团队款款而来,宛如揭开一幅尘封已久却又熠熠生辉的历史画卷,将这部抗美援朝终章之作的创作历程娓娓道来。五载时光的精心打磨、109次剧本会议的智慧碰撞、7761个特效镜头的匠心雕琢,陈凯歌用这一组组震撼人心的数字,勾勒出中国电影人对历史的无限敬畏与拳拳诚意,更以“人的故事”为灵魂内核,让这场跨越七十年的深情对话在银幕上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魅力。
战场与谈判桌:奏响双重激昂交响
作为《志愿军》三部曲的恢弘收官之作,影片首次将镜头聚焦于停战谈判这一意义非凡的历史节点。陈凯歌坦言,相较于前两部“以战止战”的铁原阻击战,“边打边谈”的叙事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犹如在荆棘丛中开辟一条通往和平的蹊径。谈判桌上,李克农将军写下“不动如山”四字纸条的细节,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成为影片对志愿军战略定力的精准而深刻的注脚;战场后方,上甘岭地表阵地的黑夜突袭如同一把利刃,划破黑暗;铁道兵反“绞杀战”的生死时速恰似一首激昂的战歌,震撼人心。影片以震撼的视觉语言,将“以打促谈”的战术智慧诠释得淋漓尽致。
“158次大会、733次小会、历时747天的谈判,这些数字背后是意志的激烈较量,是智慧与勇气的巅峰对决。”陈凯歌透露,为还原谈判场景的真实与庄重,剧组参考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甚至精心复刻了中立区会议室的木质长桌,每一道纹理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演员们通过微表情训练,将外交官“寸步不让”的锋芒与“静水流深”的克制完美融合,仿佛将观众带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谈判现场。
英雄群像:从姓名到精神的璀璨传承
影片突破了传统战争片单一的英雄叙事模式,将更多的笔墨倾注于无名战士的平凡与伟大。军事警察排长姚庆祥严守“中立区不得开枪”规定而壮烈牺牲的情节,源自真实而震撼的历史档案,他的英勇事迹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黄继光用胸膛堵枪眼的经典场景,演员周政杰通过反复摔打训练,将“把人都摔碎了”的痛感穿透银幕,让观众仿佛能感受到那股炽热的爱国情怀和无畏的牺牲精神。陈凯歌强调:“这些没有台词的战士,才是志愿军精神的真正载体,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担当。”
女性角色的塑造成为影片的另一大亮点。宋佳饰演的翻译队长林月明,强忍病痛在谈判桌前与敌方展开激烈交锋,她办公室抽屉里珍藏的战友遗物,成为和平信念的具象化表达,每一件遗物都承载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张子枫饰演的李晓从翻译助理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谈判专家,她将红色石头放在牺牲战友照片前的动作,被陈凯歌解读为“信仰的传递”,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和平的道路。
历史与当下:开启时空的深情对话
影片结尾,老年李晓站在挂满照片的墙前轻语“你们都回家了,真好”,镜头如灵动的画笔,迅速切换至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现实画面。这种跨时空的呼应,源于陈凯歌对“历史温度”的执着追求:“照片是连接过去的纽带,当年轻观众看到70多年前的战士与今天的自己并置时,家国情怀便有了具象的落点,如同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道具组为还原历史细节,可谓煞费苦心。他们复刻了1.1万平方米的战场场景,从志愿军战士的粗布军装到美军罐头的英文标签,均经过严格的史料考证,每一处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艰辛与伟大。陈红透露,仅铁原阻击战的弹坑特效就调整了23版,只为呈现“焦土中绽放的生命力”,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生命的顽强。
五年磨一剑:用电影完成历史的庄重托付
从2020年启动剧本创作到2025年最终上映,《志愿军》系列凝聚了1500余人的创作团队的智慧与心血。陈凯歌将拍摄过程形容为“与历史的对话”:“在零下30度的长津湖取景时,寒风中的每个呼吸都让我想起当年战士们的艰辛,他们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这种沉浸感促使他调整叙事策略,将第三部从战争片转为“战争背景下的人文电影”,让观众在感受战争残酷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人性的温暖与光辉。
首映礼上,朱一龙看到迎回烈士遗骸画面时哽咽落泪,这一真实反应恰是影片创作的初衷——让年轻观众在光影中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正如陈凯歌所言:“我们拍的不是战争,而是战争中的人。当观众为某个无名战士的牺牲流泪时,志愿军精神便完成了代际传递,如同一场永不熄灭的火炬,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传。”
从铁原的硝烟到板门店的灯光,从黄继光的胸膛到李晓的翻译本,《志愿军:浴血和平》用电影语言完成了一场跨越七十年的精神对话。当片尾字幕升起时,银幕上“山河已无恙”的题词,恰是对所有为和平付出代价者的永恒致敬,如同一首激昂的赞歌,在历史的长空中久久回荡。
来源:妍妍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