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731军队的女大佐金村佳代,冷艳、高高在上,穿着笔挺整洁的毛呢军服,佩戴着耀眼的军衔(看军衔就知道应该是少佐),足蹬亮的高筒皮靴,行事风格果断,一副霸道女总裁的模样,但又异常冷酷残暴无情。
电影《731》被人吐槽很多,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电影中那个硬塞进去的,冷艳的女大佐——“今村佳代”。
这个731军队的女大佐金村佳代,冷艳、高高在上,穿着笔挺整洁的毛呢军服,佩戴着耀眼的军衔(看军衔就知道应该是少佐),足蹬亮的高筒皮靴,行事风格果断,一副霸道女总裁的模样,但又异常冷酷残暴无情。
不仅是《731》电影,在抗日神剧中也出现不少类似于今村佳代一样冷艳的女军官。当人们看到穿着军装的川岛芳子照片,也认为日军中有女兵存在。
但历史的真相,永远都比影视剧的艺术加工更加复杂,整个二战期间,侵华日军中从未有过正式编制的女性军人,自然也不存在“女大佐”、“女少佐”这类的军衔,更不可能有冷艳的女军官存在。川岛芳子穿的实质是伪满洲国军服,且无实际军权,更像是日本宣传的“拍照道具”。
川岛芳子
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开启了日本的近代化进程,但却是致力于建立武士道精神为核心的军国主义体制国家,极力推崇传统武士道精神的“家国同构”。在武士道精神下,当兵入伍被认作是男人独有的荣耀,女人是没有成为军人的资格。
军人在日本武士道精神看来,是一种勇武、忠义、牺牲和荣誉,这些特征与男性是绑定的。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具备这些特征,无法承担军人的角色。
因此,在日本武士道文化和男尊女卑的社会氛围影响下,女子被认为天职是在后方孕育“皇国后代”。男人的最高荣誉是“为国出征”,最终归宿是“靖国神社”,女性的最高荣誉是“贤妻良母”,核心职责就是为国家生育健康的士兵,并在后方支持战争。
对于二战时候日本女人来说,她们的舞台是家庭、田间和工厂,并不是前线。这一种思想被日本官方意识形态给予高度强化,女子被赋予“军国之母”、“靖国之妻”的角色,非持枪者。
二战日本在法律上也排斥女性参军。在明治维新日本确立的征兵制,就明确规定征兵“仅限男性”,将参军定义为“男性专属的国家荣耀”。女子一开始就被完全排除在兵役制度之外,在法律上不具备“正式军人”的资格,都是被排斥在正式军籍之外。
二战时候,女子在日本军队中只能以“军属”(军队属员)的身份存在,这个词与日语中“军人家属”完全不同,特指军队雇佣的文职人员、技术专家和后勤服务人员(如护士、厨师、文秘)等。在日军中的女子没有军籍,不授予军衔,不发配武器,但身份更接近于今天的“国防文职雇员”,而非士兵。
可以总结,二战期间,侵华日军中从未有过正式编制的女性军人。抗战神剧中的女军官,都是影视剧的艺术加工。
但这一切,并不代表二战时候日本女子远离战争。在1942年下半年后,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局势的恶化,大量男子被应召入伍,国内劳动力是严重短缺,日本政府就动员女性都参与战时各类准军事组织和支援团队。接下来,就讲述日本女子在战争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很多日本女子,在战时都加入各种日本社会的准军事化组织,成为侵华战争的共谋者。比较代表性,就是当初日本政府为了发挥女子的力量,成立国防妇人会和大日本妇人会,这是日本规模最大的法西斯妇女团队。
以“国防妇人会”为例子,动员了大量日本女性从事军队的后勤服务和宣传工作,如制作慰问袋、街头募捐,欢送士兵等后方奉献活动,以及在一线的军工厂劳动。该组织虽然不是军事组织,是民间组织,但巅峰时期会员达2000万,占日本女性总数的90%。
这些日本女子统一穿着白色围裙,这是战时一道常见的风景线。通过美化侵略、募集物资、鼓励参军等方式,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共谋者。该组织著名的成员——井上千代子为激励丈夫侵华,竟在新婚夜割腕自杀,被日本媒体宣传鼓吹为“军国之母”和“昭和烈女”。
井上千代子
在二战末期,日本的战局恶化,在1944年颁布《女子挺身队勤劳令》,强制召集未婚女子进入飞机制造厂、军工厂等军需生产领域做女公关。
根据《昭和经济史》记载,1944年,日本全国已有超过400万女性进入工厂、军需企业、通信单位和医疗系统,直接为战争服务。在日本兵工厂的女子,属于国家的强制劳动力,并非战斗人员,与朝鲜的“慰安妇”有着截然不同之区别。
又如日本军部为了利用日本女性力量,殖民伪满洲国的东北,建设了“满蒙开拓团”。当时,日本政府通过媒体宣传“大陆的花嫁”政策,鼓励日本年轻女性嫁给东北满洲开拓团成员,使这些女子成为日本殖民统治东北的“桥头堡”。
由于“满蒙开拓团”的存在,在1945年居住在满洲的日本平民中,女性占了相当比例,她们协助日本丈夫侵略和掠夺东北土地和资源。
日本政府还组织“女子挺身队”、“女子通信队”等组织,专门鼓动日本女子从事军工生产、前线联络,成为日军情报机关的间谍。
可以看到,二战日本女子虽然没有军籍,但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参与了日军侵略战争的活动,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体系必要环节。
1943年后,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形势恶化,大量前线作战士兵死亡,国内极缺少劳动力。于是,日本文部省、陆军省就组建了少女勤皇队,“勤皇”意为“勤于侍奉天皇”,带有强烈的国家神道教的色彩。
当时日本政府组建的“少女勤皇队”,在外表上是最具迷惑性色彩的准军事组织之一,成员制服也都是军装,被外人误认为是“日军少女兵部队”。但根据史料记载,这一类组织本质上,就是日本军国主义主导的“童子军式团队”。
“少女勤皇队”招募的成员,大多数是来自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地的女子中学的女学生,年龄普遍在14至18岁之间。这些“少女勤皇队”的少女,核心人物不是作战,却是接受系统化的军国主义洗脑和基础军事训练。
如这些日本少女在“少女勤皇队”要学习刺杀术、防空知识和基本的战场救护技能,更要背诵《战阵训》等军国主义典籍,被灌输 “为天皇献身是最高荣誉” 的思想。
日本女子挺身队
所以,这些日本少女虽然没直接上战场参战,却被日本军方培育为战争的“后备力量”。所以她们主要从事在军工厂组装飞机零件、军服缝制、制造弹药、操作电话交换台,支援军事通信。在陆军医院担任看护助手,照顾伤兵。还有一些被派往占领区做“宣抚工作”,成为殖民统治的帮凶。
可以看到,“少女勤皇队”的存在,模糊了“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的界限。日本军国主义当局就是借用这种方式,将未成年的少女也绑架到战争机器上,不仅解决后方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为前线士兵作战充实后勤力量,更是营造了全民皆兵的良好氛围。
如果说“少女勤皇队”主要是从事后勤工作,活跃于后方。那么,日本军部在二战组建的“姬百合队”,就是让少女直接沦为战场的牺牲品。同时,这些被牺牲的军国少女血色青春故事,多次被改编为影视剧。
姬百合学生护士队的来源,是1945年3月-6月的冲绳战役前夕,日本军部为了战场补充兵力,与冲绳地方政府签订了备忘录,强制冲绳地区的十二所中学,大约1780名14-17岁少年组建“铁血勤皇队”。
于是,这些本来应该在校读书的少年,持着日本军方发配的手榴弹、竹枪等简陋武器,接受系统的战术训练后直接上战场与美军作战。根据战后统计,在这一场战争中,大约890名少年丧生,死亡率超过50%。
之后,日本军部又看到前线兵力的不足,又把读中学的未成年少女卷入军国主义战争机器之中。日本军部号召冲绳政府组织各个女子学校的女学生,在野战医院担任随军护士或后勤工作。
于是,1945 年 3 月,222 名 15 至 18 岁的女学生与 18 名教师被冲绳的日本驻军 “征用”,组建为 “姬百合护士队”。这名字的缘由,也是女学生主要来源于冲绳师范学校女子部的“白百合”与冲绳县立第一高等女校的“乙姬”两个别称。
这些日本女中学生,带着教室的文具和课文去冲绳日军驻地报道,以为只是简单的后勤运输和救护工作,再加上被军国主义思想灌输,认为为天皇战死非常神圣。
但是,这些日军却把这些花季少女的性命视为草芥,早就认定冲绳战役是一场“消耗战”,根本没打算保全她们的性命。
“姬百合护士队”的少女们,在缺乏医疗训练和专业训练的情况下,在冲绳战役打响时候,被迫承担运输弹药、传递情报等高危任务。在地狱般的战场,她们既要在潮湿的山洞里照顾重伤员;美军进攻时,还要冒着炮火运送药品。
根据美国档案显示,在冲绳战役中就有9名女学生在一次给前线士兵执行送饭的任务时,不幸被炮火击中身亡。最令人痛心的是,当日军发现战局恶化,在溃败前命令战地医院解散,宣布解散护士队,并未安排这些毫无生存能力的少女撤离,命令她们自己回家,又通知她们出于对国家的效忠,“不能落入敌手”。
这样,这些毫无军人训练的少女,只能在炮火中躲进山洞里。后来,美军用火焰喷射器封锁洞口,43名队员当场窒息而死。逃出洞口的7名队员,又有两人遭枪杀,原因是她们没有及时举手投降。
根据战后统计,由冲绳高中和师范学校少女组成的姬百合卫生队员,共计297名,在82天的冲绳战役中,有224名死亡,其中不少少女是因为害怕自杀死的。
1945年3月冲绳战役
据当时幸存者的17岁女学生岛袋淑子回忆说:
“当时学校和军方都宣传,如果被美国人抓到,男孩子会被挖掉眼睛,女孩子则会被凌辱!
所以,当时很多女学生听到学校和军方宣传之后,在大部队撤退后,很多都选择跳崖自杀,避免坠入美军之手。她与一个女伴躲在一个山洞,后来被美军发现,意味美军会加害了她们。但美军看出她们身份是平民不是军人,医治她们的伤,放过了她们。
获救之后的岛袋淑子一度“放声大哭”,后来她也成了战后反战的“姬百合纪念馆”的馆长,在87岁高龄时,一直宣传反战,主张和平。
“姬百合护士队”的日本少女们悲惨命运,揭示了军国主义把日本整个社会,包括最无辜的青少年都纳入战争轨道,她们不仅是军国主义裹挟的战争参与者,更是军国主义的受害者。
现在,日本冲绳岛矗立着纪念当年死去无辜少女的——“姬百合之塔”,它也成为日本反战教育的重要象征。
战败后,为了取悦驻日的美军,日本政府专门成立了“RAA协会”(特殊慰安施设协会),强制6万名女性提供性服务。于是,这些日本女性由“军国之母”变为“慰安妇”,每天被迫接待多达60名美军,很多人死于性病、自杀或美军虐待。
姬百合之塔
二战时候日军虽然没有女兵,秘密组织“国防妇女会”的狂热、“少女勤皇队”的洗脑、“姬百合队”的悲剧,令人看清日本女子在战争中的种种遭遇,无论是被卷为军国主义的共谋者,还是沦为无辜的受害者,都揭示战争的残酷本质——不区分性别,无情地吞噬着所有人的生命与尊严。
在当代世界,和平和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但局部战争和冲突依然存在。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共同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让战争的悲剧不再重演。
来源:柳州阿妹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