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舒淇把奖杯举过头顶那一刻,釜山的海风都停了,全场镜头对准她,她却先转身去找台下的冯德伦和不在场的侯孝贤——这不是领奖,是还债。
舒淇把奖杯举过头顶那一刻,釜山的海风都停了,全场镜头对准她,她却先转身去找台下的冯德伦和不在场的侯孝贤——这不是领奖,是还债。
她欠侯孝贤一部用镜头说话的电影。
二十年前,侯孝贤让她在《千禧曼波》里走长镜头,教她“别演,让人看你”;如今她把这份作业交回去,用《女孩》里固定机位对准被伤害的女性,让画面替她们呼吸。
侯孝贤因为失智已经拍不了片,舒淇把奖杯举高,是让老师看见:学生没跑远,只是把课堂搬到更大的舞台。
她欠冯德伦一个不再被“舒淇老公”标签压住的自己。
颁奖前一周,港媒拍到冯德伦独自在首尔便利店买啤酒,背影落寞。
舒淇在台上哽咽说“谢谢你让我任性”,其实是告诉外界:这部片子烧掉的是夫妻二人的存款和耐心,她拿奖,冯德伦的投资才算回本。
釜山把“亚洲主竞赛单元”第一次开张,就把最佳导演塞给舒淇,不是偏心,是算账。
十二部入围片里四部华语,最终拿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善宰奖、山茶花奖,韩国本土片挂零。
电影节主席李庸观在发布会上面子挂不住,只好补一句“华语电影正在重新定义亚洲标准”。
翻译过来:再不把奖给中国人,釜山的招牌就要被上海和北京联手拆掉。
《女孩》讲被性侵的少女自救,原型来自近三年三起真实案件。
舒淇在映后说“我不想消费伤口,只想让伤口说话”。
她删掉剧本里所有法庭戏,只留下女孩对着镜子剪头发的三分钟长镜头——剪掉的头发落在瓷砖上的声音被放大,观众席里有人当场哭出声。
这不是技巧,是她知道审查底线在哪,用沉默绕过红线,比控诉更有力。
张律的《罗目的黄昏》拿最佳影片,讲的是东北老人在韩国边境找坟墓,片尾老人对着空坟抽烟,烟灰落在雪上。
评委给奖的理由是“找到了亚洲人共同的孤独”。
翻译过来:西方评委看不懂,但觉得“很东方”,于是鼓掌。
华语片在国际电影节屡试不爽的套路,被张律用得更狠——他干脆让角色不说话,全靠环境音撑场,省下的字幕翻译费够再拍一部短片。
舒淇下一步已经写好:带《女孩》去柏林,如果拿到金熊,她就公开宣布成立“女孩基金”,专门资助被家暴的女导演。
她没说的是,基金的第一笔钱是冯德伦卖掉的香港房产。
夫妻店开到国际,比任何公关稿都硬气。
华语电影这次在釜山横扫,不是因为突然变强,是因为亚洲其他国家集体熄火。
日本送来的两部动画片连提名都没进,韩国本土片还在纠结要不要拍丧尸续集。
中国导演们带着伤痕、记忆和私房钱冲进来,把电影节变成华语同学会。
侯孝贤的病让舒淇成了没有老师的班长,她只能自己批改作业。
下一次她再站在台上,会不会还哽咽?
华语电影真的赢了吗,还是只是对手先打了盹?
来源:率真船帆L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