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上6点05分,IMAX影厅,143分钟时长。影片上映三小时,票房已破3000万,锁定今日票房冠军。
《志愿军:浴血和平》我刚看完了。
晚上6点05分,IMAX影厅,143分钟时长。
影片上映三小时,票房已破3000万,锁定今日票房冠军。
看完之后,难掩激动,久久不能平静。
连续三年的同一个时间,我们看着《志愿军》系列,从「雄兵出击」到「存亡之战」,再到最终章——「浴血和平」。
你最关心的肯定是,还能拍出点什么新意来?
我可以肯定地说,第三部不仅精彩程度不输前两部,也绝对有新的突破。
虽然前两部表演备受好评的辛柏青和朱一龙不再回归,这一部的主演,是张子枫、宋佳、朱亚文、陈飞宇、彭昱畅、郭涛他们。
但我敢肯定,一些”特殊“演员的助阵,足以弥补这个遗憾。
比如剧组邀请到志愿军老战士参与拍摄的结尾段落。
比如老年李晓,不是张子枫演的,而是请来一位当年的志愿军女战士来扮演,就是“年龄最小的志愿军”——刘军老人。
作为志愿军54军的一名文工团小团员,她当年奔赴朝鲜战场时只有11岁。
在开聊这部电影之前,我还要先提醒下。
第一,如果没看过前两部,不必担心看不懂,第三部的故事相对完整,直接看也能很快入戏。
第二,一定要看到最后彩蛋,因为最后那段镜头的震撼感,无与伦比。
对,中国空军运输机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如果说,第一部《雄兵出击》是开端,说的是——为何要打。
第二部《存亡之战》是用实战场面告诉你——我们为何能赢。
那么第三部要说的则是:和平,如何从浴血中获得?
1:观感如何看完《志愿军3》,你要问我最直接的观感是啥,我会用2个字形容,震撼!
为啥震撼?
我震撼,不仅是终于有一部战争大片,拍出了当年美军不讲信用的劣迹。
比如故意袭击中立区域,我方姚庆祥排长在中立区壮烈牺牲;比如美军谈判代表谈判桌上各种傲慢;又比如美军的细菌弹;范佛里特弹药量在上甘岭的焦土上,把山头削低两米。
我震撼,也不止是战争戏中上甘岭的炮火炸得银幕都在颤。
不止是片中那个成为通信员后,总盼着能上前线,最终在上甘岭拖着重伤的身体爬向火力点,用胸膛堵住枪眼的四川小伙那句,“别告诉我娘”。
他叫黄继光。
我震撼,也不止因为当板门店谈判桌上的钢笔与上甘岭的焦土同入一帧,影片完成了对“立国之战”的经典注解。
我震撼,还不止是因为上一部重伤的李默尹,最终没能归来,
而敌人不讲武德,又引发孙醒那令人心痛的牺牲。
我震撼,也不止是因为片中还原的那一个个原型人物,比如危急时刻用双手+扳手代替螺丝固定铁轨避免军列脱轨的“人体螺丝钉”史光明,为志愿军伤兵吸痰的女护士张娟。
我最大的震撼,是透过电影,看懂了历史。
以前总觉得“边打边谈”是课本上的词,看完电影才懂,是我们战士用浴血撑出底气,“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说真的,在看《志愿军3》之前,我是冲着看完整个系列去的。
但看完之后,我是真的再次被剧情给震撼到了。
在这里,我要郑重地说一句:电影配得上,那群最可爱的人。
2:关于故事因为故事不怕剧透,历史已告诉我们最后结局。所以我结合官方剧情介绍,给大家解读一下。
这部最终章的核心冲突就是“浴血和平”。
它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和平从何而来?为何先有”浴血“,才有”和平“?
如果要说三部曲观感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部是全景式,沙盘视角观察历史。
第二部更微观,透过父亲李默尹(辛柏青 饰),哥哥李想(朱一龙 饰),妹妹李晓(张子枫 饰)一家的视角,看一场存亡之战。
而第三部则采用了跟前两部都不同的结构,以「边打边谈」的双线结构展开叙事。
故事在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与战场上的炮火连天之间不断切换,一静一动,最直白地展现「浴血」与「和平」。
「浴血」故事线的,依然是观众熟悉的角色,比如孙醒、杨三弟,还有坦克大战越战越有的武器专家吴本正。
负责「和平」这条线的,则是具有丰富外交经验的李克农(郭涛饰)与乔冠华(王传君饰),以及负责翻译工作的林月明(宋佳饰)和李晓(张子枫饰)。
从1951年7月至1953年7月,这场世界军事史上耗时最长的停战谈判本身,就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惊心动魄的战争。
故事在两条线反复切换,因为和平,绝不是光靠「谈」出来的,而是要打出来、争出来。
《志愿军3》的独特价值,也是让观众看懂了和平的取得。
影片前半段,美方谈判代表争位次,扔纸鸽子,直升机降落时故意降落在志愿军铺的和平鸽上,总之永远在挑衅。
直到经历了枫川里高地的惨烈拉锯,美军残忍又恶劣的细菌战,再到上甘岭的反扑与坦克战的对决。
正是一次次浴血奋战换来的胜利,才一次次把美国打得不得不回到谈判桌前,并最终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看完这段介绍,我知道看过前两部的观众想说啥?
那是不是辛柏青和朱一龙的角色都没了?
是的,李晓一家的命运,作为贯穿始终的情感主线,这一部主要靠张子枫的角色了。
但是,新人物,有新感动。
比如,从历史深处、从教科书页中走来的标志性人物,黄继光。
比如前面提到的李克农、乔冠华,还有许多战场后方的英雄群体,他们的付出和在前线的战士们一样了不起。
一开始看电影的时候,我也担心这两个关键角色不再出现,是否会影响观众入戏。
但是,越往后看,电影故事越完整,越往后看,越震撼。
电影143分钟的长度,全程无尿点,基本一场文戏之后立马接一个战争小高潮,节奏把控,确实能看出大师手笔。
到电影最后,我都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尤其是当片尾志愿军老兵出现,而李晓的角色让故事首尾相连,我所在的整个影厅鸦雀无声,只有隐隐约约的抽噎声。到最后所有人都没离场,一直静静地看完彩蛋。
一句话,这个故事,真的动人。
老实说,在《志愿军3》上映前,我对张子枫扮演女一号李晓,有点担心。
我不是质疑张子枫的演技,而是因为张子枫的角色,毕竟是个不断成长的小妹妹,但在一部战争大片系列终章中,她是否能撑起影片需要的昂扬之气?
但是,看完电影之后,张子枫用惊艳的表现,打了我的脸。
她扮演的李晓,仍在为家人无法团聚而难过,兜里一直揣着家门钥匙,但却已经不再是第一部里看着哥哥发呆的傻妞。
而是在谈判桌上硬刚美方代表的女中豪杰,她爸,她哥、她,都在用不同方式守护家国。
宋佳饰演的翻译队队长林月明同样很有力量。
虽身患重病,还背负着丧夫之痛、相隔万里对幼子的思念,但面对敌人的挑衅与数万页被篡改的文件,她带领翻译队连夜校准,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铸成了谈判桌上的坚固防线。
尤其是她和失去父兄的李晓在暗夜中相互慰藉,那种女性的相互照亮,那么温柔,又那么美好。
这两个角色也让我想起《英雄儿女》、《上甘岭》里的女战士形象,尤其是二人面对对手时,气势仿佛千军万马奔腾而过,让人热血澎湃。
相比女角,几位男演员的戏份没有那么集中,但也各有个性。
比如朱亚文饰演的军工专家吴本正,这次誓要替第二部牺牲的战友张孝恒(欧豪饰)保护好他的弟弟张孝文,结果却认错了人。
还有这一次,他的坦克大战打得更燃了。
彭昱畅饰演的军事警察姚庆祥一开始总想拍张照片寄给母亲,结局却为和平奉献牺牲,彭昱畅把角色演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虽然惊鸿一瞥,却令人难忘。
而郭涛扮演的李克农,则用一张照片把一句台词装进我脑海,”(1951年的)五十年前,签订了辛丑和约,中国的衰弱达到了极点。而抗美援朝战争,包括谈判,则决定了正处于这个时刻的人,会留给五十年后的人们一个什么样的中国。”
《志愿军3》的战争戏,比上同类题材,还是压倒态势。
两个多小时里,先后上演了阵地战、反绞杀战、坦克大战,无论是音响效果,还是大场面特效,都达到了国产电影的顶级水准。
这背后是《志愿军》系列的7761个特效镜头、外景搭建近100万平方米、1.1万平方米道具库、1500多人的集结……庞大的数字背后既是中国电影工业水平,也是主创们对全景呈现这段历史的态度。
不夸张的说,就算是拿来跟好莱坞大片相比,也绝对不逊色。
战火中战士的冲锋,铺天盖地的炮火,都让人印象深刻。
不过,如果你要问我《志愿军3》中,战争场面最震撼的是哪段。
绝对是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牺牲的那场戏。
当年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附近,我志愿军击退敌方排以上进攻900余次。
据不完全统计,“联合国军”在这43天中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共发射炮弹190万枚,多一天30余万发。
而就在那上甘岭的汹涌战火中,黄继光发起了人生中最壮烈的一次冲锋。
那震撼,只有亲身去影院才能感受。
影片中动人的段落很多,但如果一定要选,我会选其中三个。
第一个段落:黄继光“别告诉我娘”。
片中有一个很动人的细节,作为四川乡村的青年,主动报名入伍的黄继光,一开始曾努力练好字想给母亲写封家书,那每一笔,都是思念。
但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回0号阵地,志愿军战士们抵死冲锋,为拿下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敌人的火力点,黄继光以血肉之躯堵住敌人的枪口。
当课本里那句“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化作电影里的场景,特级英雄不仅变得有血有肉,还让很多观众记住了他最后那句“别告诉我娘”。
第二个段落:老年李晓(真实志愿军老兵饰演)握在手中的钥匙。
钥匙,贯穿三部曲始终。
李默尹离家前,交代李晓收好家里的钥匙,等他们回来。
影片最后老年李晓把父兄的遗骸接回家,而李默尹牺牲前放入水壶的家门钥匙,最终握在了老年象李晓手里。
李晓家中摆着的一张张照片,则是她在战场上遇到的每一个人。
这一张张照片,也构建起了影片所传递的民族记忆,让我们时刻回想到和平的代价。
第三个段落,大概率也是所有观众最感动的段落:迎接烈士遗骸归国。
影片结尾,由真正的志愿军老战士刘军奶奶出演的老年李晓,和10位真正的志愿军老战士一起,等待载着烈士遗骸归国的飞机。
而接烈士回家的,正是今日的中国空军运输机。
这一刻,整个三部曲练成一片,亲情、战友情、家国情融为一体,当李晓眼含热泪说出那句“你们都回家了,真好”时,我想没有观众能忍住眼泪。
尤其是,影片请来11位志愿军老战士拍摄这最后的段落,当镜头缓缓呈现这些真实的面容,电影也超越了虚构的叙事,与历史的真实对接。
与其说这是一段表演,不如说他们将一段民族的集体记忆,交付到银幕前的观众手中。
因为这些老战士本身就是最珍贵的历史底片。
6:多说一句当然,不止我一个人觉得好看,许多网友给出的评价也是出奇一致。
说起来,《志愿军》系列也见证了此类题材主旋律战争大片的市场起落。
第一部赶上观众审美疲劳;第二部在不被市场广泛看好的情况下,却票房和口碑双双逆袭。
而当第三部到来,我们终于拥有了一部完整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史诗系列。
影片今天晚上6点开画,3小时票房已破3000万,猫淘预测票房分别是:8.63亿,8.93亿。
但看完电影我却认定,票房至少能冲破10亿。
票房只是数字,但票房意味着有多少观众,走进影院,重温那段历史。
这代年轻人没经历过战争,所以更该知道今天的灯火万家,是用多少人的牺牲换回来的。
主旋律题材不好拍。
所以此类影片必须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就是,打破。打破固有套路,超越观众预期。
那么《浴血和平》特殊在哪里?它做到了电影和历史真实的结合。
那些志愿军老兵真实的面容,让这部战争史诗最终得以落点在一个个具体的生命之上。
最后让我们回到整个系列开始时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拍志愿军?
答案是,不能忘。
正因为时间冲刷。因为和平已成为常态。
所以更不能忘记历史中,那些为和平浴血的人。
正因为有我们的记忆。
他们的生命才一直长青。
来源:肥罗大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