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的油》:一位电影天才从山脚攀向山顶的故事

快播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00:51 2

摘要:日本民间流传有一种蛤蟆,外表特别丑,将其放在镜前,蛤蟆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样子,就会吓出一身油,这种油是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成为大师后,黑泽明回首往事,自喻是一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

日本民间流传有一种蛤蟆,外表特别丑,将其放在镜前,蛤蟆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样子,就会吓出一身油,这种油是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成为大师后,黑泽明回首往事,自喻是一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

这是出自日本导演黑泽明著作《蛤蟆的油》的简介。

我正是对这段简介感到好奇而翻开了这本书。

作者黑泽明,是日本导演,有着“电影天皇”的美称,是亚洲首位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电影人。人们常仰望他在电影上的成就,却鲜少了解他一路走到神坛的踉跄。在《蛤蟆的油》中,黑泽明亲手拆解了“天才”的神话,向我们展示了一部天才的祛魅史。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告诉我们:不要着急,也不要焦虑别人提前拥有,走好自己的道路,也可以走出属于自己的阳光大道。

1.允许自己拙劣的成长

黑泽明并非早慧的天才。

由于从小跟在姐姐们后面,他的性格像女孩子柔柔弱弱,是个爱哭鬼;以“少年居士”自居,却被别人称为“酥糖”;

入学时脑子不灵光,被远远安排在教室一角;腕力弱,不会俯卧撑,吊在杠子上也无力把身体提起来,因此体操得了零分,创下学校成立以来的新纪录;

上学经常被同学欺负,被哥哥骂;学习游泳迟迟不敢下水,最后还是被哥哥推下水里“见死不救”,自己在水里扑腾,才学会游泳。

他想当一名画家,却穷困潦倒,经常要依赖哥哥的资助,哥哥自杀后,出于生计考虑,偶然应聘电影公司副导演一职,带着迷茫和尝试的心态步入这个行业。

作为副导演,需要管理临时演员,却因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而束手无策,处理繁杂的现场事物时,也常有力不从心之感。

黑泽明的成长轨迹是缓慢且充满挫折,他的导演才能并非一蹴而就,他的天赋更是在长达十年的副导演生涯中,通过参与大量影片制作、细致观察、反复试错而逐渐被唤醒和磨砺出来的。

2.承认笨拙,方能成长

黑泽明深知自己没有天赋,所以在整个学徒期都保持着虚心刻苦学习的态度。

他深情地回忆了恩师山本先生的悉心教导。

山本先生不仅传授他具体的电影技巧,更教会他如何观察生活、如何与演员沟通、如何掌控全局。他承认自己最初的笨拙,才使得导师的每一句指点都有价值。

他从不讳言自己的失败。他写的第一个剧本,山本先生作出了很公道的点评并予以指正,从那以后,他改变了读文学作品的方法,认真地思索作者想说什么,又是怎么说的,同时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认为至关重要的情节写在身边的笔记本上,方便边读边记。

山本先生曾说:如果想当导演,就得先学写剧本。于是,他就定下了一天写一页剧本的目标。

他还向身边的同事,乃至后来合作的巨星学习。他能看到并欣赏他人的长处,并将这些长处内化为自己艺术体系的一部分。

他对笨拙和失败的坦诚,正是他得以快速成长的关键。

3.不忘来时路,繁花开满途

早年的经历,以及山本导演对他的教导,深刻地影响了黑泽明成为大师后的工作方法,形成了他极致严谨、事必躬亲的工作精神。

他自己是从最基础的副导演做起,他熟知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他成为导演后,对剧本、分镜、服装、道具、剪辑等所有细节都要求到近乎偏执的程度。

在拍摄《忠臣藏》时,为了赶上上映日期,可是拍摄需要雪景,他独自提着一桶盐,往楼上撒盐,制造雪景。为了成就艺术,他可以等待数天直至理想的光线出现,执着地用着笨功夫,只为了一个完美镜头。

成名后,或许是因为自己曾是一个笨拙的学徒,黑泽明在指导后辈演员和工作人员时,常常展现出极大的耐心。他理解成长的过程,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既严厉又充满关怀的指导方式,完成了从学徒到导师的圆满循环。

黑泽明的成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他从一个笨拙的小孩开始,意外跨入电影界,从山脚一步步攀向电影界的山顶。

黑泽明的伟大,在于他从一个普通甚至有点笨拙的小孩,一步步完成自己宗师级的蜕变。

黑泽明的经历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不要提前焦虑,也不要预支烦恼,生活就是见招拆招,某天回头看看,你已经不知不觉挺过了很多磨难,练出了一边崩溃一边强大的你。

来源:电影拍客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