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一战再战》《日掛中天》到《狂野时代》,多部备受期待的华语新片在这里迎来首批中国观众;贾樟柯、冯小刚、刘震云、毕赣、蔡尚君、霍猛、曹保平等电影人轮番开讲,“大师班”场场爆满;林依晨和张孝全主演的新片《深度安静》成为“费穆荣誉”大赢家,斩获“最佳影片”和“最佳
时光编辑部 |keva
电影折射时代
2025平遥国际电影展系列报道(三)
过去这一周,平遥古城再次因电影而沸腾。
从《一战再战》《日掛中天》到《狂野时代》,多部备受期待的华语新片在这里迎来首批中国观众;贾樟柯、冯小刚、刘震云、毕赣、蔡尚君、霍猛、曹保平等电影人轮番开讲,“大师班”场场爆满;林依晨和张孝全主演的新片《深度安静》成为“费穆荣誉”大赢家,斩获“最佳影片”和“最佳男演员”两项殊荣。
无数影迷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共同见证华语电影的新生力量与国际影坛的最新动向。产业环节同样热闹,长片、短片、剧本、文学甚至短剧等活动相继举行。有人在这里觅得伯乐,有人在这里找到投资、有人在这里捧回大奖。
只是,繁盛的背后也传递出行业的隐忧。
费穆荣誉“最佳导演”张中臣站在领奖台上感慨,连续拍了两部电影都没赚到一分钱,如果不是刘昊然支持,他这部获奖作品《你的眼睛比太阳明亮》可能没有办法完成。类似的困境不是个例。创作者资金短缺、从业者转行等也是如今电影行业不得不面对和解决和现实难题。
呼应本届影展主题“汇合点”,平遥不仅汇聚了多元的电影力量,也折射出机遇与考验并存的现实。
走到第九年,平遥影展正在发生哪些变化?传递出来的新信号又带来了哪些启示?
张孝全获“影帝” 最佳导演感慨资金短缺
平遥获奖作品都讲了什么故事?
平遥电影展自创办起便确立 “卧虎”“藏龙”两个核心单元,前者聚焦国际新导演创作,后者关注华语新锐力量,分别对应“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与“费穆荣誉”。
今年“费穆荣誉”评审团包括曹保平、马伊琍和曾国祥等。最终,评审团在11部入围作品中遴选出4部佳作,包揽了所有“费穆荣誉”。
来自中国台湾,由张孝全和林依晨主演的《深度安静》获评“最佳影片”,张孝全同时凭借出色的表现摘得“最佳男演员”殊荣;“最佳女演员”大奖颁给了新加坡演员郑凯心(《核》);“最佳导演”大奖由北电保安转型导演的张中臣凭借《你的眼睛比太阳明亮》收入囊中;评审荣誉则授予了纪录片《浪花儿》。
(上下滑动展示全部荣誉)
作为“费穆荣誉”大赢家的《深度安静》,改编自林秀赫同名小说,是导演沈可宁的首部剧情长片,讲述了谕明(张孝全 饰 )在妻子依庭(林依晨 饰)自杀后,逐步走进她的原生家庭并重新认识妻子的故事。
沈可宁具有丰富的纪录片创作经验,电影温柔而隐晦而揭露了一段关于东亚家庭伦理的创伤。原计划也是拍摄成纪录片,但在进行了大量田野调查后,导演考虑到纪录片的“真实性”可能对受访者造成影响,所以最终选择了剧情片的形式来表达。
《你的眼睛比太阳明亮》讲述了8岁女孩毛晴在上学途中偶遇神秘白孩,由此逐渐揭开母亲与村中女性不为人知的隐秘往事。
凭借此片获“最佳导演”张中臣,从业经历颇具传奇色彩。现年34岁的他原本是北京电影学院的一名保安,靠着对电影的热爱入行,从剪辑师做起,4年前拍出了第一部电影《最后的告别》。《你的眼睛比太阳明亮》是他的第二部长片。
“连续拍了两部电影都没赚到一分钱。”站在领奖台上的他感慨,如果不是刘昊然支持,这部作品可能没有办法完成。因为创作预算低,电影也融入了“省钱”的巧思。此前,该片也帮助张中臣斩获了第73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新导演奖。
此外,新加坡电影《核》以16岁少女“周”的视角,审视新加坡高压社会下的青少年反抗与自我追寻,“最佳女演员”郑凯心正是凭借“周”这个角色夺得殊荣。
纪录片《浪花儿》聚焦刚毕业的雅琴与王炯怀揣着探索世界和证明自我的故事。“浪花”实际是对无数年轻人的隐喻,海浪撞击礁石、彼此激荡时才会绽放出浪花。这一过程恰如年轻人带有痛感的成长。
“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当中,最佳影片由《总统的蛋糕》摘得,最佳导演颁给《父影之下》的阿基诺拉・戴维斯,评审荣誉则归属于《世界的主人》。
《总统的蛋糕》和《父影之下》都曾在今年戛纳电影节大放异彩,前者同时拿下导演双周单元金摄影机奖和观众选择奖,后者入围一种关注单元并夺得金摄影机奖。
上述这些作品代表了世界电影的新生力量,而平遥观众则成为了中国首批见证者。官方展映单元的入围影片中,中国内地首映率为100%。
《狂野时代》等多部世界级获奖片首映
今年的平遥像中国的戛纳?
有影迷戏称“今年的平遥像中国的戛纳”,此番打趣并非无迹可寻。本届影展片单涵盖7部戛纳主竞赛电影。多部“戛纳片”集聚平遥古城,让无数影迷大饱眼福。
毕赣执导、易烊千玺与舒淇主演的《狂野时代》是本届戛纳主竞赛单元唯一入围的华语片,最终斩获了评审团特别奖,载誉归来的它在平遥举办中国首映也被视作“荣归故里”。电影在影展期间官宣定档,也意味着它在平遥的曝光,为其在公映前积攒起了首波国内口碑。
首映单元中,巴西导演执导的《密探》一举斩获戛纳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成为最受关注的影片之一。挪威影片《情感价值》荣获评审团大奖,西班牙电影《接近终点》获评审团奖,日本电影《恋爱裁判》入围戛纳首映单元。卧虎单元中,日本电影《星球》也获得了影评人周单元费比西奖。
这些在欧洲刚刚崭露头角的新作,几乎无缝衔接地出现在了平遥的银幕上,且大部分影片在平遥均为中国、甚至是亚洲首映。
“近年来,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地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柏林的关注度有所降低,威尼斯的光彩不如以前,只有戛纳保持着难可撼动的地位。有些电影宁愿去戛纳的一种关注单元,也不愿意去威尼斯的主竞赛单元。”某位资深的国际电影节从业者表示,戛纳的影响力仍然有目共睹,所以每个电影节都希望展映来自戛纳的电影,“戛纳电影的数量,从来都不怕多。”
平遥为何能吸引多部曾在戛纳亮相的佳作?
在多位资深策展人看来,时间优势是重要因素。一部影片在中国进行电影节展映之前,需要主办方与版权方进行协商。如果影片尚未引进,需要主办方联系国外版权方授权;如果确认引进,则需与国内版权方协商。戛纳电影节每年5月举行,每年6月举办的上影节也会展映部分来自戛纳的电影,但受到时间限制,整体数量不算很多。平遥电影展定于每年9月举行,与戛纳的节奏相对错开,留给团队准备的时间比较充裕,因此也有机会展映更多的“戛纳片”。
另一方面,电影市场的变化也为平遥创造了条件。有策展人分析表示,近年来,流媒体平台减少了艺术电影的采购预算,许多国内外的文艺片转而寻求在院线发行的更多可能。今年在平遥首映单元展映的多部“戛纳片”,其中国版权已被购买或正在洽谈当中,极有可能在内地院线与观众见面。对这些影片而言,平遥也成为了它们进入中国市场前重要的曝光平台。
佳作云集的电影展,本质是创造了一种多方共赢的局面。对影展而言,优质片源是提升国际声誉的关键。对片方而言,电影节展则是作品进行市场预热的阵地。同样受益的是热爱电影的观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场世界级的光影盛宴。
为看电影和追星连夜排队?
影展的热闹属于影迷和粉丝
据官方统计,本届电影展开票后半小时,最高请求数量达1351万次,观众购票热情持续火爆。“根本抢不到票,一打开网站就崩了。”来自山西太原的影迷滴滴说。
热门电影直到开场前一刻,仍有大批影迷在电影宫前“蹲票”。他们有的为主创而来,有的单纯来看这部电影,心里盘算的是,“蹲”到票就立刻进场看,“蹲不到”就守在门口看看路过的艺人。平遥电影宫每天都人头攒动,排队的人龙蜿蜒不绝。
这份“热闹”是由影迷与粉丝共同创造的。
电影展期间,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影迷。得到最多的反馈是,“影展的观影氛围太好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影迷在这里聚集,有的是第一年来打卡,有的是连续好几年来观影了。
在平遥影展,滴滴解锁了首次电影展体验,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跟平时看电影不一样,在影展看电影,看完大家都会主动鼓掌。字幕走完,灯光亮起,导演还会带着主创团队出来,观众可以举手提问,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拍,能听到创作背后的故事,这是平时观影看不到的”。
参加影展的影迷,观影热情比普通观众高涨得多。平遥天气多变,时常下起大雨,这对在露天剧场放映的场次来说是一种考验。
《女人和孩子》露天放映时恰好遇上大雨,主办方当即表示可以全场全款退票,但不少观众还是打起了伞,坐在湿漉漉的椅子上看到最后。在他们看来,好不容易抢一张心仪电影的票,哪怕淋着雨看,也是电影节独有的幸福。
影迷的幸福是从银幕亮起那一刻开始,而粉丝的幸福则早从开幕红毯就萌动了。
平遥影展9月24日开幕,红毯活动下午4点开始。前一晚凌晨就有粉丝揣着食物和水来到红毯观众区占位,不为别的,就想看看王俊凯。王俊凯是平遥的常客,今年更是“卧虎”单元的评委。
两个刚毕业河南女生小久和齐子正是追星的一员,跨越千里而来,只想看偶像一眼。可惜当天中午才到达红毯区的她们,占到的位置并不好,“人太多了,只能站在后面”。
和小久和齐子一样想一睹偶像风采的粉丝不在少数。
红毯上,为了看得更清楚,有人找古城里的商贩租塑料凳子。商贩坐地起价,20块钱一天,有很多粉丝“买单”。橙色、红色、蓝色的凳子在人群里特别起眼,踩着凳子的人踮着脚,目光都朝着红毯的方向。四川来的小婷和小年也租了凳子,觉得“来都来了,想看一看”,她们站在凳子上,最终看到了偶像。
关于看电影,小婷和小年坦言,会优先看“卧虎”单元的电影。“有的粉丝会故意抢和王俊凯同一场的票,坐在离他不远的位置。黄牛早就把‘卧虎’单元的票炒到了高价,座位离他越近越贵,有人报价是500元。”
小婷说,有些抢到票的粉丝不是专心看电影,甚至为了追星而挡住观众的视线。王俊凯也为此发了声明,希望大家关注电影本身。当然,不愉快只是插曲,更多粉丝还是像小婷一样克制,“看电影时不回头,等到结尾,才偷偷转过去看一眼”。
谈及本次影展的体验,很多奔着追星来的粉丝,最后都感慨“发现了好电影”。除了《凤仙花》《芦苇荡》《吉尔斯·德·莱斯惨案》等多部“卧虎片”,小婷和小年也被“藏龙”单元的《杀手》圈了粉,觉得剧情和剪辑符合审美。
小久和齐子本想抢辛芷蕾主演的《日掛中天》最终没抢到,退而求其次买了《凤仙花》和《重建》的票,看完还是觉得“赚到了”。
结语
平遥电影节已经举办到第九年,艺术与市场、理想与现实、主创和观众、掌声与叹息同时登台,中国电影创作风格的转变,中国电影市场需求的更迭,都能在这里找到踪迹。
平遥电影展的每一天,依然被热闹填满。可热闹终究是表象。电影的价值,不止于影迷的掌声或粉丝的追逐。它需要走出电影宫,走向更广泛的观众,接受更长久的考验。
来源:Mtime时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