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1.4亿,首周票房仅2240万!小李子新片让华纳巨亏8000万?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19:46 2

摘要:你敢信吗?一部成本高达1.4亿美元的大片,北美首周末票房才2240万,全球开画不过4900万——这不是扑街,这是直接“跳崖式崩盘”,简直是片方含泪挥刀自宫。更离谱的是,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一个人的片酬就接近4000万,几乎是整部电影预算的“三分天下”,网友

你敢信吗?一部成本高达1.4亿美元的大片,北美首周末票房才2240万,全球开画不过4900万——这不是扑街,这是直接“跳崖式崩盘”,简直是片方含泪挥刀自宫。更离谱的是,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一个人的片酬就接近4000万,几乎是整部电影预算的“三分天下”,网友辣评:“这哪是请演员?这是供菩萨!”这部电影叫《一战再战》,导演是大名鼎鼎的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改编自文学巨作,口碑炸裂,烂番茄新鲜度96%,观众评分A级……可就是没人进影院,堪称“影评人狂喜、观众沉默”的典型。

问题来了:一部被影评人捧上天的作品,为什么会输给市场?艺术和商业,真就不能兼得吗?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来看看最近的北美票房大战有多精彩。

上周,《阿凡达3》官宣引进,卡梅隆再次用技术革命吊足全球胃口;索尼祭出“蚁人”+“巨蟒”的搞笑组合拍《新狂蟒之灾》,主打圣诞档轻松娱乐路线,明显是走“全家桶套餐”那一挂的;而另一边,《鬼灭之刃:无限城篇》在北美狂收超1.18亿美元,成为索尼后疫情时代第九高票房影片,眼看就要冲击外语片历史纪录——这些,全是冲着钱包去的商业逻辑,主打一个“你爽了,我也赚了”。

可《一战再战》不一样。它像一位穿着高定西装的诗人,站在喧嚣的夜市里朗诵晦涩的诗句。剧情讲的是一个隐姓埋名的父亲为救女儿重出江湖,听起来像动作大片,实则充满哲学思辨、心理挣扎与命运叩问。有网友吐槽:“两个小时看完,我只记得小李子的眼神,但剧情到底啥意思?还得回家查影评。”也有观众直言:“这片子不是爆米花电影,它是需要配红酒加哲学笔记才能消化的精神食粮。”

但也有人力挺:“这才是电影该有的样子!不是所有故事都要爆炸和反派倒计时。”豆瓣上有位用户写道:“我们习惯了爆米花电影喂养,一旦遇到需要动脑的作品,第一反应居然是‘看不懂’,这难道不是观众的退化?”这话扎心但真实——当我们的大脑长期浸泡在快节奏、强刺激的内容里,突然来一部慢炖细熬的心理史诗,就像天天吃炸鸡的人突然被端上一碗佛跳墙,第一口可能真觉得“淡出鸟来”。

再看另一个例子——梦工场的《盖比的娃娃屋大电影》。成本才3200万,首周拿下1370万票房,观众评分直接飙到A+。关键是,它背后根本不靠票房赚钱,而是为环球新开的儿童乐园铺路,顺便卖玩具、出绘本、推衍生剧……这才是现代影业的玩法:电影只是入口,生态才是终点。说白了,孩子爱看,家长买单,IP能火十年,这才是真正的“躺赢剧本”。

反观《一战再战》,华纳显然把它当成了“冲奥种子选手”来运作。虽然这次票房惨败,预计亏损近8000万,但如果能在奥斯卡拿下最佳导演、男主或剧本奖,那这笔账就值了。毕竟,品牌声誉、行业地位、资源话语权,这些可没法用美元衡量。对华纳来说,这不是一笔生意,而是一次战略投资——稳住顶级创作者的心,才能在未来抢到更多优质项目的话语权。

再说回小李子。他从不接烂片,哪怕《花月杀手》票房平平,他也坚持与马丁·斯科塞斯合作。正是这份“固执”,让他成了好莱坞为数不多还能驾驭作者电影的顶级明星。你说他贵?没错。但他也代表着一种底线:电影不只是商品,更是艺术表达的载体。他的存在本身就在告诉整个产业:有些戏,值得为它等三年;有些人,值得为他烧钱。

还有印度电影《重出江湖》在北美拿下140万开画,看似不起眼,但对于非英语作品来说已是亮眼成绩。说明只要内容够硬、情感够真,跨文化共鸣照样能打破票房壁垒。好故事没有国界,观众愿意为真诚买单,哪怕语言不通,也能被情绪击中。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华纳真的亏了吗?

短期看,是血亏,财务报表上写满“痛失八千万”。但从长远看,他们依旧掌握着顶级创作者和演员的信任。在这个IP泛滥、续集横行的时代,愿意为一部“难懂”的电影豪掷1.4亿,本身就是一种勇气。这种选择,不是天真,而是清醒——他们知道,真正定义一家电影公司的,从来不是某一部片子赚了多少,而是它有没有能力持续产出让人记住的作品。

有时候,输掉一场战役,是为了赢得整个战场。

电影的本质是什么?是让人笑,让人哭,还是让人思考?当我们一边抱怨国产片没深度,一边又只愿为特效大片买单时,或许该反思:我们想要好电影,但准备好为好电影买单了吗?

市场可以冷,但创作不能冷。观众可以懒,但创作者不能随波逐流。真正的经典,往往诞生于孤独之中。而小李子和华纳这一把,也许现在看是失败,十年后再回头看,会是一次值得尊敬的坚持。

来源:羽西讲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