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颁奖礼的聚光灯下,一个个奖项渐次花落各家。颁发到费穆荣誉最佳导演这一奖项时,评审刚刚在颁奖词中说出“从北电保安……”几个字,全场就响起热烈的尖叫。这一幕如此熟悉,一如四年前他“横空出世”在西宁的FIRST青年影展上时。
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颁奖礼的聚光灯下,一个个奖项渐次花落各家。颁发到费穆荣誉最佳导演这一奖项时,评审刚刚在颁奖词中说出“从北电保安……”几个字,全场就响起热烈的尖叫。这一幕如此熟悉,一如四年前他“横空出世”在西宁的FIRST青年影展上时。
评审口中的“北电保安”张中臣新片《你的眼睛比太阳明亮》是今年平遥国际影展主单元的“压轴片”,作为最后一部和观众见面的影片,一经放映,口碑就在现场影迷和行业嘉宾间“口口相传”。正如影片的监制王红卫所说,张中臣对土地和人民的认识很质朴,但他的电影语言很新颖,他的内容很电影,很中国,这是这一代的中国导演真正应该讲的故事。拿奖几乎没什么争议,悬念不过是这一次他会拿到哪个奖项。
从四年前凭借《最后的告别》斩获FIRST青年电影展的最佳导演,到如今在平遥拿下同样的重磅奖项,张中臣用四年时间,确立了自己独特的作者风格——既保留对现实的关注,又融入诗意与灵异感的影像表达。
而他的获奖感言,也堪称今年平遥电影展上的动人时刻。真诚、质朴,中二中甚至带点笨拙地讲述着自己跌跌撞撞的电影人生。从双手接过费穆荣誉最佳导演奖杯时,一句带着哽咽的“这奖杯好重”开始,他说到“刘昊然不给钱的话,这部电影就拍不完”,一会儿又说自己的副导演“马上要去开滴滴”现场帮他求工作。他在现场喊话行业,除了副导演,又倾力推荐自己的摄影、美术等其他主创。
比起“我”被看见,更希望电影里的女性被看见
“谢谢我的哥哥,他把我带进电影学院保安队,让我开始接触电影。“早年在北京电影学院当保安的日子,是他电影梦的起点,不经意的“耳濡目染”,让一个原本与艺术无关的年轻人,萌生了“要自己拍电影”的念头。“十三年前我在电影学院的保安队,看着贾樟柯导演的三部曲熬夜。”张中臣记得当时电影带来的震撼,“原来这样的人也可以做主角。”
而曾经的乡村生活,成了他日后创作的“精神底色”。在新作《你的眼睛比海洋明亮》中,创作者以中原乡村为画布,让故事扎根河南毛庄村的麦田与石像群之间:八岁的毛晴与母亲红梅相依为命,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沉默的土地与日常的劳作构成了母女生活的底色。直到神秘的“白孩”出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这个同样在寻找母亲的孩子,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唤醒了村庄深处的秘密。随着石像群下的低语渐次清晰,毛晴在孩童的懵懂与直觉中,慢慢触碰到母亲红梅被岁月掩埋的往事,也踏上了一场光怪陆离的寻母之旅。
“这部电影献给我的妈妈,以及中国农村中无数的女性……致敬土地上的劳动者。”张中臣说到母亲每日劳作于土地之上,耕种了50年,内心世界却被土地所掩盖。而片中通过红梅的人生轨迹,巧妙折射出传统压迫下乡村女性的生存困境与情感亏欠,而“白孩”的寻母线则如镜像般,映照出骨肉分离的隐痛。
相较于其他获奖者的感言,张中臣的发言中,少了点获奖的喜悦,多了几分现实的无奈:
“要不是刘昊然给的钱,这部片子都做不完。”他在感谢自己的爱人和孩子时,顺带表达了自己的抱歉,“拍了两部电影一毛没挣到。”
文艺片的道路从不好走,资金短缺、周期漫长、市场小众,这些难题张中臣一一经历。
在颁奖礼后的获奖得主见面会上,张中臣继续他的朴实发言,“在台上的时候像在做梦,影展结束后马上要回到现实,回到日常,回家要带孩子、喂奶粉,还要找新项目的钱,剪片子。”
对于平遥最佳导演的20万奖金,他也表示,“要分一点给剧组其他的朋友们,因为他们真的很艰难。”
被问及后续的上映的计划,张中臣表示,已经收到一些海外节展邀请打算要去,理由是“那两个节展奖金特别高,如果能够拿到钱,就可以在国内上映做宣发了。”上一次《最后的告别》上映属于“裸发”,这一次还是希望有更好的宣发让电影被观众看到。
关于“北电保安”的叙事,总是让张中臣的个人经历比他的作品更出圈,张中臣说,“其实我不希望是‘我’被看到,我更希望片子里的那些女性被看到。”
来源:澎湃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