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31》和《东极岛》的评分栏还空着,像两张没揭的膏药,痒又撕不掉。
《731》和《东极岛》的评分栏还空着,像两张没揭的膏药,痒又撕不掉。
网友天天刷,页面纹丝不动,心里那杆秤先歪了:到底差到不能看,还是好到不敢放?
先说《东极岛》。
朱一龙加吴磊,流量叠满,结果影院里有人看到一半起身去厕所,回来问同伴:“我错过高光了吗?”同伴摇头:“没有,还在拖。”
节奏慢得像老式磁带倒带,观众在座椅上扭成麻花。
悬疑线埋得深,可挖出来的是土,不是宝。
最尴尬的是,有人想给两星,发现没地方点,怨气全堆在短评区,一眼望去,全是“先放我打分!”
《731》那边更沉。
票房14亿,照理说早该开分,可页面上只有一条系统提示:“评价过少”。
14亿票房叫“过少”,听起来像冷笑话。
片子讲鬼子细菌部队,镜头里冻伤实验一出现,后排小姑娘直接抽鼻子。
这种疼,谁愿意复习第二遍?
片方估计也慌:分低了,说亵渎历史;分高了,又说消费苦难。
干脆拖着,让时间先吃一半舆论。
豆瓣不是第一次装死。
《八佰》当年也拖了五天,一放开就是6.9,把期待值拦腰砍。
平台学精了:晚点开,吵架的人先散,剩下的分能少挨骂。
可惜观众也学精了:你不给分,我就默认你心虚。
恶性循环,锅越扣越牢。
有人猜,是审核升级,敏感题材先放冷宫。
可《长津湖》当天就能标星,说明尺度不是死线,舆情才是。
《731》票房越高,越像烫手山芋,一星和五星估计已经写好,只等闸门拉开就互扔。
平台怕变成战场,干脆把战场先锁了。
观众能干吗?
其实也没辙。
习惯把复杂情绪压缩成一颗星,结果连这颗星都被没收。
最难受的是那种“我想说话”被堵回喉咙的感觉,比片子本身还堵。
于是有人转战微博,有人去小红书求“无剧透真实观感”,像没头苍蝇乱撞。
口碑碎片化,反而更吵。
业内朋友透露,现在片方和平台有默契:争议大的,晚点开分,先让“自来水”沉淀。
好听的叫“风控”,难听就是“控风”。
风被按住,草依旧摇摆,只是看不见方向。
观众像被蒙眼走迷宫,听见票房数字咚咚响,却不知道该往哪边掏钱。
可拖字诀真能救命?
《东极岛》拖得越久,第一波差评越被放大,仿佛已经定性。
《731》拖下去,严肃叙事被猜成“主旋律圈钱”,冤不冤?
伤口捂着不处理,先烂的是肉,不是纱布。
最实际的办法,是别把豆瓣当唯一坐标。
问问身边看过的人,翻一翻靠谱影评号,把情绪拆成几份,再决定掏不掏这张票。
平台有平台的算盘,观众得有自己的小九九。
毕竟花的是自己的钱,疼的是自己的眼。
至于那两颗星什么时候亮,谁也说不准。
也许明天,也许下档那天。
可评分再晚,也改不了片子本身的质量,它只是把“好”或“烂”的按钮推迟,没删除。
真想看的,不会因为空白条就退场;真在犹豫的,不如先等等风来。
空着的评分栏像一面镜子,照出平台的躲闪,也照出观众的焦躁。
片子好不好,终究要回到黑漆漆的影厅里,灯一亮,心里就有数。
到那天,星不星,其实也就那样。
来源:历史小档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