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丽人行——中国历代女性图像数字艺术展”,将为市民游客呈现全球40余家博物馆关于中国古代女性图像的研究成果。摘要:从隔着玻璃凝望古画,到换上飘逸汉服,步入可感知、可交互的中国古代女性图像长卷,成为“画中人”、感受“画中意”——公众的观展体验正被“电影+”重新定义。10月1日,上海电影博物馆海上5号棚将迎来由浙江省博物馆主办的“丽人行——中国历代女性图像数字艺术展”,为市民
从隔着玻璃凝望古画,到换上飘逸汉服,步入可感知、可交互的中国古代女性图像长卷,成为“画中人”、感受“画中意”——公众的观展体验正被“电影+”重新定义。10月1日,上海电影博物馆海上5号棚将迎来由浙江省博物馆主办的“丽人行——中国历代女性图像数字艺术展”,为市民游客呈现全球40余家博物馆关于中国古代女性图像的研究成果。
展览开篇,15分钟的美术电影短片《无界》秉承中国传统美术逐帧电影的美学语言,通过40台4K投影、12组荧幕,构建出一场1.8亿像素的裸眼3D视觉奇境。短片以“成长”为主题,深入挖掘千余幅中国历代女性图像的背后意义,为参观者展现了从先秦至近现代中国女性生活发展的生动画卷。
在700平米的展览空间内,观众眼前是古代女性时而在首饰盒里翩翩起舞、时而在器物飘荡的长河中奋力奔跑的身影,耳边萦绕着不同时代诗词歌赋对女性的评论与审视。历史话语与当代回望的相互交织,让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中的形、神、情、思在影像中获得新生。
《丽人行》数字艺术展现场,不少观众身穿汉服沉浸式体验。劳动报记者马亚会 摄影
导演许龙龙告诉记者,展览在形式上通过宏大的画面和声音将观众“包裹”进去,以技术制造沉浸感,内容上却引发“抽离”和思考,迫使观众从纯粹的审美体验中跳出来。“我们想做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邀请观众参与一场思辨,既是与画的对话,也是与前人、与自己、与未来的对话。”
比如通过数字技术对古画的解构与元素重组,原本静态的画面在展览中被转化为了沉浸式、可参与的交互场景,令文物真正“活”起来。记者体验时发现,在《探秘》互动场景探索环节中,千余幅中国古代女性图像被归纳为了“在郊野”“在庭院”“在闺房”三个主要生活场景:观众可指尖轻触暗夜中的荷叶,引得流萤追逐嬉戏;亦可漫步其间,看着地面随之荡开层层涟漪;同时,扫描墙上的小程序,还能深入解读图像背后的历史语境。
不仅如此,500平方米的非遗文创展区内,尽显东方美学的优雅旗袍、大漆器摆件、精致首饰等陈列期间,同样看得人眼花缭乱。策展人蔡琴笑称,“这里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展示窗口,也是一个可让观众‘把展品带回家’的消费空间。”
“丽人行——中国历代女性图像数字艺术展”现场。劳动报记者马亚会 摄影
此外,《三生镜》与《请业图》等互动装置巧妙分布,亦是观众不容错过的打卡点。前者让人邂逅“前世的自己”,后者则让古筝在轻触间自然鸣响,带来沉浸式音乐体验。据悉,为配合展览主题,《丽人说》穿越脱口秀、丽人行汉服体验等系列活动也将陆续推出,进一步丰富展览的体验维度。
至于《丽人行》数字艺术展首次落“沪”,便选址于海上5号棚,蔡琴坦言,这里的前身的无数经典影片的诞生地、被誉为上海影人“造梦空间”的上海电影制片厂5号摄影棚,希望展览依托场地深厚的电影底蕴,展开一场跨越媒介的对话,带领申城市民游客从“胶片造梦”走向“数字入画”。
头图为美术电影短片《无界》放映场景。劳动报记者马亚会 摄影
来源:劳动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