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于9月24日启幕,主题为“光影映见时代”,数百位国内外影视界、文学界人士齐聚一堂。其中,“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单元是平遥国际电影展联合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合作重点文艺类出版单位创办的产业单元,致力
作家阿宁在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现场。
保定日报讯(记者赵琳)9月26日,作家阿宁携新作《太行赋》亮相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作品推介会。
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于9月24日启幕,主题为“光影映见时代”,数百位国内外影视界、文学界人士齐聚一堂。其中,“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单元是平遥国际电影展联合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合作重点文艺类出版单位创办的产业单元,致力于为影视行业推荐最新的、具有影视改编潜力的文学作品,为文学作品提供影视化合作与孵化平台。
本届入围作品包括4部长篇小说、11部中短篇小说,囊括近年极具影视改编潜质且尚未进行任何影视化开发的文学精品。与阿宁新作《太行赋》一同入围的,还有毕淑敏的《昆仑约定》、赵德发新作《大海风》等,展现出中国当代文学蓬勃的创作活力与广阔的影视转化潜力。
活动现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吴义勤、书记处书记何向阳等文学界大咖,影展创始人贾樟柯等影视圈重磅人物与作家、编辑们齐聚一堂,展开深度对话,勾勒出文本与影像相互赋能、共筑精品的良好前景。同时,活动向国内外影视机构及产业人士推介入围作品,共同见证文学与影视的“双向奔赴”。
推介会上,“时代性”是频频提及的关键词,反映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小说成为一大亮点。长篇小说《太行赋》以驻村干部视角真实再现太行山下插箭岭村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故事,是颇具代表性的精品力作。在推荐环节,阿宁谈到,为人民立传,为时代记录,是这部作品诞生的初心。“作品时间跨域长达百年,笔墨涉及到乡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生活枝节力争没有遗漏。这些细节是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能给表演提供坚实基础,也能提供丰富的戏剧场景。”创作过程历时4年,阿宁无数次深入乡村,他希望能顺利推动这部作品的影视转化,“让更多人了解和乡村一起成长、成熟的人们的故事。”
各方建言献策,为《太行赋》与影视的精准对接提供专业视角。“这部作品将读者带到脱贫攻坚现场,把视线拉长到一座村庄的百年历史,将这一伟大壮举放在每个人的身上,既有宏观的广度,又有历史的纵深感。”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纳杨认为,将这部作品改编为影视剧,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呈现脱贫攻坚这一时代命题的深刻内涵。“作品的时间跨度能够满足人们对乡村社会的全部想象。”导演霍猛谈到,很多年轻一代感受不到传统乡愁,《太行赋》通过波澜壮阔的叙事将他们带回乡村,满足所有人对乡愁的渴望、对亲人与土地的感情。同时,与脱贫攻坚这一重大背景结合,赋予作品厚重的时代质感。
《太行赋》是中国作家协会2020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作品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描写扶贫工作的复杂艰巨与时代变局中的觉醒进步和矛盾冲突,寓大历史于繁复日常、寄人生况味于百年沧桑,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芒。在创作过程中,阿宁走访保定满城、唐县、易县等地二十余支扶贫工作队和乡村企业,查阅大量文献典籍,以“田野调查式”的积累和“小切口撬动大纵深”的笔法,让文本兼具文学张力与历史厚度。正如推介词中所写:《太行赋》在刚毅坚卓的拼搏奋斗中展现新时代山乡巨变,于跌宕流转的百年沧桑里抒写生生不息人生向往。
据悉,“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单元自2022年第六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设立以来,已推出三期51部原创文学作品,影视转化率高达72.55%。《燕食记》《海边的向日葵》《钢的城》等37部文学作品成功与影视公司达成版权交易、进入影视化轨道。
来源:保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