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暑期,《南京照相馆》与《东极岛》两部抗战题材电影先后上映,两部电影的口碑略有不同。《南京照相馆》在2025年暑期档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中得分最高,《东极岛》却在上映后争议不断。两部作品在观
202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暑期,《南京照相馆》与《东极岛》两部抗战题材电影先后上映,两部电影的口碑略有不同。《南京照相馆》在2025年暑期档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中得分最高,《东极岛》却在上映后争议不断。两部作品在观众这里的不同反馈,反映了当代观众对待历史记忆的态度。
敬畏之心决定叙事深度。《南京照相馆》以“小人物的呼吸感”把我们带回当年屈辱、悲痛的历史记忆中。影片通过南京大屠杀期间一家照相馆、显影液中的照片、墙上的寻人启事等种种细节,将个体创伤与国家记忆交织。在影片《东极岛》中,“好莱坞化”叙事消解了历史厚重感。影片将渔民救助英军战俘的真实事件改编为个人英雄主义传奇,违背了“渔民自发救援”的史实基础。而且记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珠玉在前,观众对比之下,对《东极岛》的某些情节观感不佳。市场反馈告诉我们历史不是创作的枷锁,而是叙事的底线。
抗战精神的生命力在于集体记忆的延续。《南京照相馆》以个体微光映照时代暗夜,影片中翻译官的欲言又止、警察发现弟弟尸体时的沉默,展现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尊严。《东极岛》场景宏大,却未认真描画人性本真,用多线叙事呈现潜艇对战、海岛追逐等大场面,渔民高呼“海上有难必救”的祖训,真实历史中朴素人道主义精神凝聚的集体力量被虚化为男主个人魅力的注脚。《南京照相馆》的成功在于让历史活过来,而不是把历史拍成悬浮的英雄传奇。当《东极岛》选择“大英雄爽感”,《南京照相馆》却用小人物视角连接了历史与当代的情感桥梁。
抗战题材影片的历史教育功能与商业性需有效平衡。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社会教育功能需要更加凸显。《南京照相馆》精准锚定“历史教育+情感共鸣”,吸引了家庭观众、历史爱好者、学生群体,观众愿意二刷、三刷,愿意充当这部电影的“自来水”,撑起了长线票房。《东极岛》既想靠特效吸引年轻观众,又想凭历史赚口碑,结果两边不讨好,悬浮的故事情节反映了创作团队对历史题材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不足。
八十年过去,抗战历史依然是我们民族记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照相馆》与《东极岛》的不同口碑表明,观众渴望触摸真实的历史温度,期待能够引发共鸣的人性叙事。
来源: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