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电影事业从星火初燃到时代新篇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09:06 2

摘要:在哈密的城市记忆长卷中,有一束光,穿透了七十余年的岁月烟云。它摇曳在1956年大十字街头“人民电影院”内那简陋的银幕和一张张充满渴望的脸庞上。这道光,见证了从长条木凳到舒适沙发,从露天场到数字化影城的巨大变迁,更串联起了几代哈密人共同的情感记忆与文化生活史。这

在哈密的城市记忆长卷中,有一束光,穿透了七十余年的岁月烟云。它摇曳在1956年大十字街头“人民电影院”内那简陋的银幕和一张张充满渴望的脸庞上。这道光,见证了从长条木凳到舒适沙发,从露天场到数字化影城的巨大变迁,更串联起了几代哈密人共同的情感记忆与文化生活史。这是一部由胶片与光影书写的,关于梦想、奋斗与时代洪流的鲜活编年史。

哈密电影事业的真正起步,以50年代“人民电影院”的建成面向公众为标志。随后,“评剧院”“新光电影院”,“铁路俱乐部”“河沟电影院”等相继建成,历史的车轮驶入上世纪70年代末,哈密电影事业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今年88岁的迟广福老人于1975年进入电影行业,亲身经历了那段极度辉煌的岁月。“当时,那些被封存的老电影,《洪湖赤卫队》《阿诗玛》《上甘岭》《地道战》,一下子都解放了!老百姓那个热情啊,简直没法形容。”迟广富的描述极具画面感:“一部热门片子,能从晚上六七点开始,一场接一场地放,一直放到第二天天亮!我们叫‘连轴转’,一晚上放七场。在售票口一个人卖票,一个人收钱,就这样忙不过来,很多人都是从远处骑自行车来,数量多的,专门的场地放不下,影院门口的马路上都停满了,还得安排专人看护,怕丢了。”

当时的几家电影院根本无法满足需求,除了在电影院旁边在开设露天影院,“串片子”成了那个年代特有的风景。迟广富解释道:“几家电影院,比如人民、新光、长征、河沟,排好时间表接力放。摩托车取片员成了最忙碌的人,人民电影院刚放完第一本(胶片),摩托车就在门口等着,立马飞奔送到星光电影院,就这样一环扣一环,生怕耽误一分钟。”后来,各家厂矿企业、兵团团场也纷纷建起自己的电影院或俱乐部,露天电影场更是遍布城乡。

今年已85岁高龄的李万栋老人,是自治区成立前后参加工作的“老电影”人,自1957年调入电影系统,亲历了巴里坤等地早期流动放映的极度艰辛。“全县就一个电影队,一部片子要跑遍所有乡和牧区。最远的下捞坝离县城二百多公里,赶着马车得走几天!发电机是苏联乌克兰进口的,死沉,两个小伙子都抬不动,得三个人吭哧吭哧往车上搬。”

流动放映员的足迹,真正丈量了巴里坤的辽阔与偏远。李万栋回忆道:“凡是巴里坤有人烟的地方,我没有没去过的。牧民转场出山后,我们就追到山边去放。那时候放电影没电,全靠那台宝贝发电机,‘嗡嗡’一响,光就来了,山里山外的牧民骑着马、赶着毛驴车就围过来了,那场面,就像过节。”这份艰苦卓绝的工作,为文化匮乏年代的农牧民打开了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窗口,其意义远超娱乐本身。而让来人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去偏远牧业乡镇放电影,刚好那天有一位哈萨克族牧民的孩子出生,就用哈萨克语起名叫“电影”。

阎玉明也是一位70年代的电影人,难忘自己年少时对电影的痴迷:“69年冬天,听说几十公里外在放电影,我们几个知青骑着自行车就去了。半道上一个人的车坏了,扔路边树沟里,由同伴拉着走。到了地方,人山人海,毛驴车、皮大衣,我们捡几块石头垫脚,站着一口气看完,再拖着坏车回去,来回几十公里,就为看那一场电影,心里却觉得特别值。”这份狂热,是那个精神食粮稀缺年代最真实的写照。凭着对电影的热爱和执着,阎玉明成为了一名电影放映员,他说,新光电影院最早时由于地面是平的,后排的观众只能坐在椅背上看,后来才改成了斜坡。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随着电视机的普及,曾经万人空巷的电影院迅速门庭冷落。阎玉明感慨地回忆说:“好像一下子,家里就能看戏了,录像厅也多了,电影院的票就卖不动了。”多家老电影院如人民、星光等,陆续被改造成音乐茶座、舞厅或商场,一个辉煌的时代黯然落幕。

进入21世纪,数字技术的浪潮为电影产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3D、IMAX、巨幕、沉浸式音效等新技术,提供了家庭观影无法比拟的视听震撼,电影院从单纯的“观影场所”转变为高品质的“文化体验空间”。阎玉明对此感到欣慰:“现在的电影院,又大又漂亮,声光电效果全方位包围,虽然怀念当年大家挤在一起的热乎劲儿,但不得不承认,这是时代的进步。电影能以这样一种新的方式重新火起来,我们这些老电影人,打心眼里高兴。”

从人民电影院的初燃,到今日现代化多厅影城的璀璨灯火,哈密电影事业的七十年,是一条清晰可见的发展曲线:它从无到有,在艰难中起步;它一度辉煌,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图腾;它历经萧条,在冲击下转型;它最终借助科技的力量,浴火重生,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这束光,照亮的不只是银幕,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心灵史,是几代人关于梦想、青春与集体记忆的鲜活档案。它提醒着我们,无论媒介如何变迁,人们对好故事、对共同体验、对光影艺术的渴望,永不褪色。(张旭辉)

来源:星河温柔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