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片方把增重二十斤、学三个月闽南话这些苦劳主动抖给媒体,不是喊累,是递话:你看,我连肉身都押上了,你还不信?
黄渤在轮椅上咧嘴一笑,票房就飙到五亿,这笑声背后藏的不是糖,是药,苦得咽不下去也得咽。
国庆档被激光炸得五颜六色,观众却排队去看一个瘸腿大哥被高压水枪冲得满地打滚,图啥?
图的就是这桶水冲掉大家脸上的妆,把“我过得挺好”的伪装冲花,露出底下那张“我快撑不住”的真脸。
片方把增重二十斤、学三个月闽南话这些苦劳主动抖给媒体,不是喊累,是递话:你看,我连肉身都押上了,你还不信?
信了,票就买了。
数据说三十五岁以上的人占近一半,这些人平时不进影院,进来就要看到自己的生活被原样放回银幕:孩子补课费、老人医药费、房贷、车贷,一样不少。
片里殷桃把账本往桌上一摔,“撑下去才牛”——这句话不是台词,是闹钟,把中年人从“再忍忍”里叫醒,原来全国同一款狼狈。
影院灯一亮,他们掏出手机给爸妈打电话,不是突然孝顺,是终于找到借口把“我撑不住了”说成“我想你们了”。
韩寒当监制,把闽南红砖厝、龙舟鼓点全塞进放映机,不是炫乡土,是炫“我们”——一个村把中风老汉抬上龙舟,齐力划桨,他胳膊就能再抬起来。
剧组把真实村民请来做顾问,就是把“我们”升级成“咱们”,观众一听口音就明白:这不是他村故事,是我家可能发生的下一步。
心理学专家把高压水枪说成“中国式关怀”,听着像洗地,其实把遮羞布撕了:很多爸妈不会说“我爱你”,只会说“穿秋裤”,再升级就是“我揍你”。
片子里老爸拿水枪逼儿子起床,观众哄笑,笑完沉默,因为想起自家老爹的皮带和妈的唠叨,同一套配方,换了个包装。
三天五亿,排片率却每天涨一个点,影院经理精得很:特效大片是烟花,响完就散;这部是膏药,贴上去就撕不下,观众第二天拖家带口又来,座位满了,零食也卖,现金流比爆炸场面稳。
黄渤要的不只是票房,他要的是“被看见”。
他出道早年被叫“丑星”,现在拿影帝还被说“靠搞笑”,于是他把搞笑磨成刀,一刀一刀把“江湖大哥”削成“负债爸爸”,再把自己削进角色,削掉二十斤肉,也削掉“只能演喜剧”的标签。
他赌的是:当我把最狼狈的一面亮出来,你们就再不好意思说我只会逗乐。
片尾字幕打出“不要因为害怕风浪就不出海”,很多人眼眶一热。
其实这话不是给年轻人打鸡血,是冲着中年观众喊:房贷就是浪,裁员就是浪,娃的补课班也是浪,你已经出海了,回不了头,那就划。
影院黑灯,这句话像广播,把散场的人重新编队,一起回各自的浪里继续划。
有人担心这片太苦,怕年轻人不买账,结果豆瓣8.4,比同期特效大片高出一截。
原因简单:年轻人也在浪里,只是浪的名字不同——996、内卷、被催婚。
他们看片里一家子围着破桌吃稀饭,就像看到自己泡面加火腿肠,瞬间明白苦是通用的,笑也是。
一部电影救不了命,却能把“撑不住”翻译成“我陪你”,这就够了。
片方把票房截图做成海报,大字写“五亿,一起撑”,不是炫耀,是拉群,把散在全国的狼狈组个队,让每个人知道手机那头的陌生人也在咬牙。
你走出影院,手机震动,是爸妈未读消息,你回不回?
来源:谭林就爱侃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