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电影宣传,好像越来越爱“卖惨”了?明明该聊剧情和演技,却总有人把“演员冻了3小时”“熬夜改了20版剧本”挂在嘴边,可这些“苦”,真的能换来观众的电影票吗?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电影宣传,好像越来越爱“卖惨”了?明明该聊剧情和演技,却总有人把“演员冻了3小时”“熬夜改了20版剧本”挂在嘴边,可这些“苦”,真的能换来观众的电影票吗?
其实早期的“幕后故事”,本是让观众共情的桥梁。比如《流浪地球》团队晒出搭建了8个月的太空舱实景,观众看到的是中国科幻的诚意;《我不是药神》演员为角色减重20斤,大家感受到的是对角色的敬畏。但不知从何时起,风向变了——有的剧组把“演员拍雨戏感冒”当成噱头,却不提镜头里的情绪根本没到位;有的导演反复强调“为了拍戏推迟手术”,可电影上映后剧情漏洞百出。更让人无奈的是,当观众指出“苦不等于好作品”时,还会被粉丝反驳“你知道我们家哥哥多努力吗”,把“讨论作品”变成了“道德绑架”。
最矛盾的是,观众反感的从不是“创作者辛苦”,而是“用辛苦掩盖实力不足”。就像去年某部古装剧,宣传时大吹“女主吊威亚摔了5次”,可正片里她的打戏全靠替身,表情管理还频频掉线;反观《长安十二时辰》,剧组没提过演员拍夜戏多累,却用一帧帧精致的服化道、紧凑的剧情,让观众主动去查“幕后制作有多用心”。
当“自我感动”变成影宣的“流量密码”,真正的创作初心反而被遮住了。可接下来要上映的那几部电影,会不会还在重复“卖惨套路”?如果有剧组敢跳出这个怪圈,只靠作品质量说话,又能不能打破观众的“信任危机”?点个关注,咱们一起盯着接下来的影宣动向。
来源:小雪情感故事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