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历史长河中,有些伤痕需要被铭记,有些真相值得被讲述。2025年9月18日,一部名为731的电影在全国影院揭开面纱,这个特殊的上映日期与"九一八事变"纪念日重合,让影片承载着更为深刻的历史警示意义。这部作品不仅揭露了一段被尘封的黑暗历史,更记录了一群电影人用生
在历史长河中,有些伤痕需要被铭记,有些真相值得被讲述。2025年9月18日,一部名为731的电影在全国影院揭开面纱,这个特殊的上映日期与"九一八事变"纪念日重合,让影片承载着更为深刻的历史警示意义。这部作品不仅揭露了一段被尘封的黑暗历史,更记录了一群电影人用生命在演绎的赤诚。
影片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艰难的跋涉。导演赵林山从2012年萌生创作念头,到最终完成这部作品,整整走过了十三个春秋。为了筹措拍摄资金,他毅然抵押了自家房产;为了还原历史场景,剧组选择在黑龙江安达市的731部队遗址实地取景。演员们为贴近角色形象,在烈日下暴晒改变肤色,通过严格饮食控制重现战时体态,这种近乎苛刻的创作态度,让影片从骨子里透出历史的沉重感。
在众多为艺术奉献的演员中,王志文的付出尤为令人动容。他与姜武、李乃文等实力派演员一样,几乎分文不取地参与演出。但更令人震撼的是他为角色所做的准备——整整半个月将自己关在资料室,翻阅近200份历史档案,包括731部队的审讯记录、军医日记和美国解密的机密文件。当他重新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整个人瘦削了一圈,眼神中透着刺骨的寒意,仿佛真的经历过那段黑暗岁月。
王志文饰演的日本军医角色堪称全片最具挑战性的表演。这个角色既不能简单塑造成脸谱化的恶魔,又不能有任何形式的美化。他需要展现的是那种披着"科学理性"外衣的恐怖,是体制暴力下人性扭曲的悲剧。为了准确把握这种复杂心理,他独创了"双轨体验法":一边研读东京医科大学保存的战时军医日记,模仿日本军人特有的压抑式说话方式;一边与心理专家合作,构建"体制化暴力下的道德崩溃模型"。
影片中那个令人窒息的"活体解剖"场景,王志文的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他手持手术刀在受害者胸前划出"不致命的解剖线"时,通过颤抖的持刀手、空洞的眼神和嘴角的细微抖动,将角色内心的撕裂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个细节并非凭空杜撰,而是源自真实战犯三友一男的忏悔录。为了从外形上贴近角色,他刻意减重让面部轮廓更加锋利,眼神更加冷峻。据剧组人员回忆,王志文甚至反复观看日本战犯的审讯录像,研究那些军医在描述暴行时的微妙表情——是麻木?是狂热?还是偶尔闪过的人性挣扎?
这种近乎偏执的投入,源于王志文对历史真相的敬畏和对艺术价值的追求。在他看来,这个角色的意义不在于演绎恶魔,而在于展现普通人如何在体制中变成恶魔。正如编剧刘恒所说:"他不是天生的恶魔,而是被恶魔体系异化的普通人。他的悲剧在于,当他意识到自己成为加害者时,双手已经不受控制地颤抖。"
影片中精心设计的两处细节尤为发人深省:军医偷偷给小孩塞糖果,在实验报告上伪造数据以减少受害者。这些"善举"绝非为战犯开脱,而是通过"恶中之善"展现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扭曲与挣扎,让历史的复杂性得以真实呈现。
在北京首映礼上,王志文的一席话让全场动容:"如果我们对过去浑浑噩噩,对现在麻木不仁,对未来毫无警觉,那我们连自己的名字都不配拥有。"他声音突然提高,"但我们永远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不仅道出了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更彰显了对历史记忆的珍视和对民族身份的坚定认同。
731的英文片名"EVIL UNBOUND"(直译为"罪行无界")昭示着其超越国界的历史警示意义。影片从中国首映开始,陆续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上映,将地域性的历史创伤转化为人类共同记忆。正如导演赵林山所说:"还原历史真相,既是对先辈的告慰,也是对未来的担当。"
王志文和全体主创人员的付出,让这部电影成为照亮历史黑暗的一束光。他们用影像对抗遗忘,让沉默的证据"开口说话",透过泛黄的档案和冰冷的器械,重新唤醒那些被遗忘的个体命运。每一位走进影院的观众,都不再是简单的旁观者,而成为历史法庭的陪审员,通过镜头见证那段黑暗岁月,思考和平的珍贵与人性的底线。
这或许就是731最深刻的意义——不是为了煽动仇恨,而是唤醒对战争伦理的反思;不是为了渲染痛苦,而是让真相不被时间湮没。在娱乐至死的时代,这样的电影犹如一记警钟,提醒着我们:有些记忆必须传承,有些教训不容遗忘。
来源:娱乐女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