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看到这部片子一路走高的票房和铺天盖地的差评,我有种复杂的情绪。有人在评论区直接说电影“拍得不好”“在美化日本人”,也有人说某些镜头太残忍、不该上院线。但反过来想,导演花了十几年时间去还原那些被压抑的档案和证词,耗尽半生心血才把这部片子拉到公开视野,难道
《731》票房飙了、差评却如潮:这部耗时11年的良心之作,到底被看懂了还是被误读了?
说实话,看到这部片子一路走高的票房和铺天盖地的差评,我有种复杂的情绪。有人在评论区直接说电影“拍得不好”“在美化日本人”,也有人说某些镜头太残忍、不该上院线。但反过来想,导演花了十几年时间去还原那些被压抑的档案和证词,耗尽半生心血才把这部片子拉到公开视野,难道我们不该先把镜头后的努力看清楚再下结论吗?我觉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来自于情绪,而非对史料和创作态度的检视。
电影里那些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的场景,并非空穴来风。片中所谓的“优待”并非善待,而是另一种名为利用的包装,这在一些幸存者证词和档案记载里是可以找到对应线索的。说得直白些,影像里的许多细节是基于众多碎片化的史料重构而成,而导演在压缩叙事时不可避免地要通过角色和场景去承载信息,这就会产生戏剧化的冲突感。关键在于观众能不能带着一种“求证”的心态去看,而不是立刻把复杂的人性表现等同于“洗白”。
不少差评其实来自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历史素养的缺失。前几天我朋友王老师带班看了片子,她说班上很多孩子看完只记得“好吓人”,却说不出为什么这是历史问题;也有学生把影片中的个别人物误读为导演的立场。这样的反应说明了两件事,一方面影像的冲击力足以唤醒情绪,另一方面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支撑,容易把情绪扩散为误读或极端评论。说白了,影视不是终点,而应该成为引发进一步学习的起点。
同时,我们也要承认表达方式会影响评价。导演选择了近距离、细节化的叙事,有时会展示施害者短暂的“人性一面”,这是艺术处理上的常见手法,它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事件的复杂性,而不是替历史做无责备的注脚。换句话说,看到复杂的人性并不等于为暴行开脱,反而更容易让人对制度性暴力有更清晰的认识。与其在社交媒体上简单撕裂,不如把争议当作讨论的入口,把影像与史料对照起来看,这样的讨论才更有价值。
面对这类题材的作品,我们可以更主动也更理性地去参与。看电影时不妨带着问题去,记下那些你觉得难以理解或想核实的点,回头去查阅权威研究和档案,或者把电影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我有个朋友小张,就是这样做的,他先带着怀疑去看,回去找了学术文章和当事人口述,后来在学校组织了一次公开讨论,效果比单纯在网上争吵好得多。电影能够唤醒记忆,但记忆的巩固需要教育和公共讨论的持续投入。
展望未来,影像创作和公众记忆之间的博弈只会更激烈。更多真实而负责任的作品出现,会让历史的边界更清晰,但同时也会有更多带有选择性的叙事试图模糊事实。我们能做的,不是简单地站队,而是提高辨别力:鼓励导演公开史料来源、鼓励媒体带着史学证据去讨论、鼓励学校把这样的影像资源变成课堂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影像的冲击力才能真正转化为集体记忆的增长,而不是一次性的舆论风暴。
说到底,我觉得《731》值得去看一看,但更值得带着好奇和批判去看,既要尊重创作的艰辛,也要坚持对历史真相的追问。你看完这类触碰国耻题材的影片后,会选择怎样去验证和传递这些历史?你身边有没有因为一部电影而改变看法的人或故事,来分享一下你的经历和想法吧。
来源:诗意小羊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