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语片在釜山几乎包圆”冲上热搜,可点开名单,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张律是谁?
“华语片在釜山几乎包圆”冲上热搜,可点开名单,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张律是谁?
舒淇居然能拿最佳导演?
这俩名字像突然从地底冒出来,把国庆后的冷清电影圈炸出点响动。
先别急着问“张律是谁”,先想想为什么一部去年就在平遥露过面的片子,能憋到釜山才放炮。
答案很简单:釜山今年第一次把“亚洲电影主竞赛”独立出来,评委里一半以上是欧洲三大混过的,口味被调得极刁。
《罗目的黄昏》讲一个女人找失踪男友,听起来像社会新闻,镜头却拍得跟雾一样,情绪黏在空气里甩不掉。
白百何那张“被生活抽过耳光”的脸,在大银幕上被张律用固定长镜头怼了四十秒,现场韩国记者直接看哭——这操作,欧洲评委熟,亚洲评委新鲜,奖就落到中国人兜里。
再说舒淇。
她上台第一句“没有侯孝贤就没有《女孩》”,台下韩国影评人立刻鼓掌,鼓得比华语媒体还响。
为啥?
侯孝贤在釜山是“活化石”级招牌,2000年《一一》就是在这里封神。
舒淇把师父抬出来,等于告诉评委:我不是来玩票的,我是带师门传承的。
更狠的是,她片子讲少女被家暴后自我救赎,刚好踩中韩国内部最敏感的“女性创伤”议题——评委想不投都难。
数据说话:今年主竞赛七部片,五部打女性牌,最后只有《女孩》拿走导演奖,精准度像计算过。
有人酸,说釜山为了拉中国票房,故意给华语片发糖。
这话一半对。
釜山去年票房跌到疫情前六成,韩国本土片又撑不起场子,确实需要中国金主和明星红毯撑流量。
但说“白送”就冤枉了:张律在韩国混了十五年,拍片全用韩语,韩国影评人协会给他起外号“中国李沧东”;舒淇的《女孩》后期全在首尔做,混音师是《寄生虫》原班。
人家早把中韩两条供应链焊死,奖是资源互换,不是空口人情。
最被忽略的是“亚洲电影人奖”的贾法·帕纳西。
伊朗判他“六年监禁+二十年禁拍”,人家愣是用手机拍完片,U盘偷运。
釜山把奖给他,政治姿态拉满,现场直播镜头切到观众,几个伊朗留学生哭到镜头糊。
这一哭,把“电影奖”哭回“人”本身——电影再功利,底牌还得是“活下来的勇气”。
对比之下,华语片拿奖热闹归热闹,缺的就是这种“生死感”。
张律和舒淇玩的还是高级审美与女性议题,安全牌打得漂亮,却没人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拍片。
结尾说点冷的:釜山今年新增竞赛单元,摆明要跟戛纳抢亚洲首映权。
规则写着“全球首映优先”,可《罗目的黄昏》平遥先放,《女孩》也早在香港做了内部场——全是“二婚”参赛,组委会照样收。
说白了,影展也内卷,只要你能带明星、带买家、带热搜,首映不首映,睁只眼闭只眼。
所以,别再迷信“大奖必神作”,真实逻辑是:资源+话题+一点点运气,奖就落到你手里。
对观众而言,与其刷名单,不如等片子上映亲自看一眼——毕竟,能公映的赢家,才是真正的幸存者。
来源:莲乡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