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崩盘!!今年的国庆档极有可能全面大崩盘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2:29 3

摘要:每年九月末,影院经理的微信群都会像被扔进一颗薄荷糖,气泡炸得此起彼伏。今年却反常地安静——不是没人说话,而是大家把语音都压成了文字:怕一开口就泄了底气。原因很简单:国庆档七部新片集体亮牌后,从业者的“体感温度”比票房预测模型更诚实——冷。我把七支预告片连刷三遍

每年九月末,影院经理的微信群都会像被扔进一颗薄荷糖,气泡炸得此起彼伏。今年却反常地安静——不是没人说话,而是大家把语音都压成了文字:怕一开口就泄了底气。原因很简单:国庆档七部新片集体亮牌后,从业者的“体感温度”比票房预测模型更诚实——冷。我把七支预告片连刷三遍,再翻出主创旧作逐帧对照,突然意识到:我们担心的也许不是片子烂,而是“没有事件感”。春节档可以靠仪式感硬吃,暑期档能靠类型叠加,国庆档却像一场必须“出大事”的集体仰望——它得提供足够热闹的社交货币,才能让七天假期显得不枉此行。当这份仰望落空,观众就会用“等流媒体”投票,于是“大崩盘”三个字便像乌云一样黏在海报之上。

【一】刺杀小说家2:技术跃进与“设定疲劳”

第一部把“信念感”三个字拍成了“信念尴尬”——现实世界与异世界像两块同极磁铁,怎么使劲都合不到一起。续集换了《雄狮少年》的编剧里则林,预告里多了“小说家被反杀”的元叙事,看似要把“笔落惊风雨”升级为“字起杀人刀”。但问题仍在根上:国产奇幻的想象力太依赖“设定”而非“人情”。

当双重世界成为默认配置,观众不再惊叹“还能这样”,而是提前反问“这次又怎样”。邓超分饰的赤发鬼如果只是一枚更贵的皮囊,故事依旧会坍缩成“打怪—升级—打更大怪”的RPG。技术可以堆出更繁复的粒子特效,却堆不出“写小说救女儿”的原始冲动——那是《苏菲的世界》里“上帝”与“角色”握手时才有的颤栗。我给它的期待值是5分,给片尾字幕里可能出现的“虚幻5引擎”。

【二】志愿军3:战争片的“文戏陷阱”

陈凯歌把抗美援朝拍成了“命题作文三部曲”,到第三部终于来到“谈判桌”。预告里张子枫一句“我们不想打,但也不怕打”被剪得铿锵有力,我却听得心里一咯噔——怕就怕这种“金句先行”的创作逻辑。

战争片最忌把敌人削成智商盆地,否则胜利便像大人打小孩,观众得不到“险胜”的肾上腺素。真正的“边打边谈”魅力在于:每一次炮响都会改变谈判桌上的分贝,而每一次外交辞令也会换算成前线多少发子弹。它应该像《至暗时刻》那样,让“文戏”成为另一种火力覆盖。如果影片只是把谈判拍成“正义朗诵”,那豆瓣开分恐怕会从前作的6.2继续俯冲。我给它的期待值是3分:1分给铁原的漫天尘土,2分留给“阿瑟到底埋没埋”的弹幕狂欢。

【三】风林火山:富豪导演的“烧币悖论”

麦浚龙用4亿港币告诉市场:有钱真的可以1:1搭出铜锣湾,但有钱不一定能买来“看得懂”。戛纳首轮影评把影片形容成“雪花膏式 noir”——画面极冷,叙事极黏。

6小时初剪剪到2小时,听起来像导演被资本“刺杀”,实则暴露更残酷的事实:当人物众多、线索庞杂时,观众需要的不一定是“更少”,而是“更准”。参考《毒品网络》的多线叙事,它用一次“家庭晚餐”就让三条时空产生化学反应;反观《风林火山》,如果金城武与梁家辉的宿命只在雪花里擦肩,那再贵的爆炸也只是烟花——响过就散。我给它的期待值是6分:4分给“终于有人把钱花在实景”,2分预留给二刷时可能“真香”的错位快感。

【四】浪浪人生:韩寒的“学徒游戏”

当韩寒把导筒交给《飞驰人生2》B组导演马林,我看到的不是“偷懒”,而是“产品经理思维”——像陈思诚批量孵化“唐探宇宙”那样,亭东影业也需要“腰部导演”来摊薄风险。可惜喜剧最怕“尬鸡汤”:当“大哥”黄荣发在海边对家人喊出“日子再难也要浪起来”时,我差点把刚喝下去的苏打水喷成人工浪。

预告片里所有笑点都靠“反差慢动作+配乐骤停”制造,这种“抖音式喜感”在影院大屏上会放大成尴尬。真正的生活流喜剧应该像《阳光小美女》,让笑点从人物性格里“渗”出来,而不是“拍”在脸上。我给它的期待值是6分。

【五】三国的星空:易中天的“曹操洗白”风险

易中天说“曹操是三国时代最大的一匹黑马”,结果预告片把曹操拍成了“东汉雷锋”——镜头一转,阿瞒扶老太太过官渡。历史改编不是不能翻案,而是得给出“新证据链”。

《三国演义》用“宁教我负天下人”把曹操钉在奸雄柱上,你要翻案,就得找到比“负天下人”更复杂的人性切口。否则观众只会觉得“洗白”是另一种“抹黑”。更危险的是建模:当曹操的下巴尖到可以犁地,观众会瞬间出戏到《王者荣耀》。我给它的期待值是5分:3分给“易中天亲自下场”,2分留给“万一拍出历史番剧感”的黑天鹅。

【六】震耳欲聋:现实主义如何躲过“哭片疲劳”

《送你一朵小红花》《我的姐姐》《人生大事》已经让联瑞影业把“哭片”做成流水线,但“聋哑人反诈”依旧有缝隙——它把“弱者”从病患换成听障群体,天然带“沟通错位”的戏剧张力。

参考《辩护人》,男主必须经历“从赚钱到赔命”的价值观塌方,观众才会在“他图什么”的疑问里完成情感代入。檀健次能不能演出“既市侩又圣洁”的灰色地带,是影片成败的7寸。我给它的期待值是6分,给手语吵架可能带来的“默片式”爽感。

【七】毕正明的证明:反扒+爱情,类型嫁接的“危险游戏”

当国产爱情片退潮,创作者开始把“恋爱脑”嫁接到各种职业外壳上:医生、律师、飞行员,如今轮到“反扒警察”。但“反扒”天然是“弱动作”——你总不能在地铁里放炸弹吧?

于是预告片把张力押在“王安宇×张天爱”的CP感上,像极了把《疯狂动物城》的狐兔CP强行塞进《天下无贼》。问题在于:当CP感成为第一生产力,反扒就会沦为背景板,最终变成“贴脸营业”的粉丝特供。我给它的期待值是2分:1分给“反扒知识科普”,另1分等“翻车名场面”上线B站鬼畜区。

【尾声】

七部片子盘点完,我反而释然:国庆档也许不需要“救市主”,它只需要“话题场”。风会吹翻一些帐篷,也会把另一些火苗吹成篝火。观众用脚投票的背后,是一次集体情绪校准——我们在大银幕上寻找的从来不是“完美”,而是“可讨论”:可以吐槽、可以二创、可以拍成短视频“反向安利”。从这个角度看,所谓“大崩盘”不过是“高期待”的倒影;当期待值被提前透支,真正的赢家反而是那些“低到尘埃”却意外开出花的作品。所以,与其在映前唱衰,不如把国庆档当成一次大型社会实验:看看到底是“想看”人数先崩,还是“想逃”弹幕先飞。毕竟,电影院的终极魅力就在于——灯一黑,谁也不敢拍胸脯保证下一秒不会尖叫或落泪。愿我们都能在暗处遇见惊喜,或者,至少收获一段可以回群的吐槽素材。

来源:普通市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