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想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部队里看电影这事儿,算得上士兵们少有的放松时候,但整个过程从头到尾都讲究纪律性。部队生活本来就以服从命令为核心,看电影也得当成集体任务来执行。那时候,电影放映多由军区电影组负责,他们先通过通信站总机通知各单位。总机接到消息后,转达给营部
回想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部队里看电影这事儿,算得上士兵们少有的放松时候,但整个过程从头到尾都讲究纪律性。部队生活本来就以服从命令为核心,看电影也得当成集体任务来执行。那时候,电影放映多由军区电影组负责,他们先通过通信站总机通知各单位。总机接到消息后,转达给营部值班员,营部再层层下达给连队。每个环节都得准确无误,避免信息出错。比方说,1970年代中后期,一部南斯拉夫电影传入中国部队,名字叫《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通知下来时很多人觉得名字难记,但部队要求必须记清楚,不能马虎。
部队看电影的规范从通知开始就体现出来了。营部值班员接到电话,通常是下午时段,记录好放映时间、地点和影片名称,然后上报营领导。营领导批复后,值班员打电话给各连队值班干部。连队干部接到后,先在连队日志上登记,再口头通知士兵。晚饭前后,全连士兵就得知道当晚有活动。吃完饭,值班干部吹哨集合,大家在营区操场站队。清点人数是必须的,确保没人缺席。队形排好后,干部检查军容风纪,水壶和小凳得带齐。起步行进时,队伍保持纵队,每步都踩准节奏,不允许乱队形。
出发去放映地点的路程,也得严格遵守行军纪律。部队从营区大门出去,沿指定路线走,通常是步行到军区大操场。途中不准说话喧哗,干部在前头领队,偶尔回头看一眼队尾。到了军区入口,门卫核对通知文件,放行后队伍继续前进。操场四周已经布置好放映设备,银幕支起,灯光调暗。各部队按区域入场,干部指挥士兵找到位置。坐下时,每人放好小凳,坐姿得端正,双手放膝盖上。
看电影过程中,纪律一样没放松。士兵们专注屏幕,但不允许随便讨论或吃东西。影片如果有中场休息,干部许可下才能喝水,但座位不能离。结束时,灯光亮起,干部发信号起身。大家收拾物品,重新站队,按原路退场。返回营区后,解散进入宿舍。次日,干部有时会组织小结,谈谈观影体会。这套流程在部队里反复执行,形成习惯,体现了集体行动的统一性。七十年代,中国部队引进外国电影不多,主要来自苏联、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后来加了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的。
这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基于真实历史,原型是南斯拉夫人弗拉基米尔·佩里奇,绰号瓦尔特。他1919年12月28日生于塞尔维亚普里耶波列,早年读经济学,1940年到萨拉热窝银行上班。那时他接触进步组织,加入南斯拉夫共产党。1941年德国占领南斯拉夫,他开始地下抵抗。1942年转到解放区,当游击队营长,指挥小规模作战。
1943年潜回萨拉热窝,领导当地抵抗,收集情报,破坏德军行动。他用伪装技巧,在城市里活动,多次逃过搜捕。1944年指挥袭击德军补给线,针对燃料运输,保护城市设施。他的领导注重策略,强调队员配合,减少损失。1945年4月6日,在解放萨拉热窝战斗中,他率队冲锋,击退德军,但中弹阵亡,年仅25岁。
而电影在1973年译制,1974年在中国放映,部队里也组织观看。影片展示游击队对抗德军,瓦尔特伪装成德国军官,深入敌区,德语说得像本地人,德国兵分辨不出。情节包括炸毁火车、破坏燃料,游击队几个人就把德军搞得乱套,自己基本无损。这在现实中夸张了些,但基于瓦尔特真实抵抗经历。部队士兵看完后,讨论抵抗策略,觉得影片强调协作和智慧,对日常训练有启发。
建军以来,中国军队强调从严治军,集体活动都得规范执行。看电影作为文体活动,纳入部队日程,目的是放松身心,同时强化集体观念。七十年代,部队生活条件有限,看电影是大事,大家期待,但过程不能乱。通知环节层层把关,避免遗漏。集合时,清点人数快准,队形整齐体现执行力。出发和退场像小型行军,保持间距,步伐统一。
而且这部电影的影响超出部队,全国观众都追捧。瓦尔特形象深入人心,代表抵抗精神。南斯拉夫二战片多有英雄主义色彩,这部是代表,开了中国进口外国战争片的先河。士兵们从中看到不同作战方式,游击战技巧复杂,烧脑。现实中,瓦尔特抵抗德军占领萨拉热窝,组织地下网络,情报工作关键。他从银行职员转为游击领袖,经历地下活动、转移解放区、再潜回城市。1943年到1945年,他领导多项行动,干扰德军补给。
部队看电影规范,还体现在后续管理。观影后,干部收集反馈,上报上级。有时连队开会,结合影片谈纪律。七十年代后期,外国电影增多,如南斯拉夫的《桥》,同样在部队放映。士兵们对比不同国家影片,拓宽视野。纪律性让这些活动高效运行,避免混乱。军队管理中,这样的集体行动培养服从习惯,对作战准备有益。
回顾那年代,部队看电影虽简单,却承载教育功能。规范过程从通知到退场,一环扣一环,体现军队作风。士兵们通过影片了解国际历史,增强使命感。瓦尔特从普通人到抵抗领袖的转变,显示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部队强调类似精神,集体高于个人。电影引进政策那时刚放开,南斯拉夫片子带来新鲜感。士兵反馈多正面,觉得情节刺激,战术启发也很大。
而后续发展中,南斯拉夫电影在中国持续引进,如《苏捷斯卡战役》。部队组织观影频率增加,丰富业余生活。瓦尔特结局固定:1945年阵亡,城市解放。他的故事教育价值长存,部队从中汲取教训。整体看,当年部队看电影规范,体现了军队本质:统一行动,高效执行。
来源:竹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