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部队罪行震撼银幕!电影引发思考:平庸之作还是意义深远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20:53 2

摘要:导演赵林山曾将这部电影比作“移动的罪证馆”,这话其实一点都不假。影片中那些没有名字,只有编号的“马路大”,在日语中意为“圆木”,这群被731部队视为“实验耗材”的人们,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存在过的。

影院亮灯,两种沉默。一种是为片尾3513个遇难者名字感到的沉重,另一种是对姜武“开挂”越狱的茫然。

电影因此割裂了:一边是历史伤痛,一边是让人出戏的改编。当93岁的亲历者还在讲述真相时,电影里却出现艺伎巡游这类情节。

历史的严肃,不该被这样的“创作”消解。

1

导演赵林山曾将这部电影比作“移动的罪证馆”,这话其实一点都不假。影片中那些没有名字,只有编号的“马路大”,在日语中意为“圆木”,这群被731部队视为“实验耗材”的人们,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存在过的。

731部队的头目石井四郎曾狂妄地宣称“细菌武器比炮弹厉害”,而这群披着白大褂的恶魔,正是将活生生的人类,当作验证自己邪恶理论的工具。

他们将人投入冰水,再取出冻伤的手臂浸泡热水,观察组织如何坏死;他们将致命的细菌注入人体,监测溃烂与死亡的全过程;甚至进行人与马之间的换血实验,只为满足内心变态的求知欲。

日本老兵清水英男的回忆,更是让人脊背发凉。他亲口讲述,自己曾被迫吃下带有细菌的馒头,高烧42度,命悬一线;他的战友,曾亲眼目睹同伴因感染鼠疫,被活生生地开膛破肚进行解剖。

这些骇人听闻的暴行,其残忍程度远超电影所能呈现的血腥画面。

然而,更令人齿冷的,是这些滔天罪行的结局。二战结束后,731部队的罪证,竟然被美国人当作交易筹码,换取了石井四郎等主要罪犯的免于起诉。

这桩历史交易,比电影里任何直接的暴力场景都更让人心寒,它揭示了人性深处的阴暗,以及权力与利益勾结下的无耻。

2

电影选择姜武饰演的小贩王永章作为叙事核心,这本身是个好想法。在1945年哈尔滨平房区,一个只想保命的市井小民,意外被卷入“防疫给水部队”的恐怖牢笼,这种“凡人遭遇炼狱”的设定,本该具有极强的代入感和情感冲击力。

一个普通人如何在绝望中挣扎,又如何在残酷中寻求一线生机,这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故事。

然而,电影却将王永章塑造成了一个“监狱锦鲤”。他凭借一点小聪明,竟然在森严的731部队中当上了杂役,能够自由穿梭于各个牢房,甚至能轻而易举地干掉三名日军。

观众不禁要问:他的勇气从何而来?他对抗日军的胆识又从何而生?影片对此语焉不详,导致他的角色蜕变显得突兀且缺乏说服力,仿佛一切都只是为了剧情的推动而强行设定。

同样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还有王志文饰演的杜存山。这个角色养着一只神秘的耗子,口中念念有词,说着一些玄奥的“谜语”。

观众期待着他能揭示更深层次的秘密,或是导演能挖掘出他更复杂的人物弧光。然而,他最终却只是高喊着自己的名字下线,像一个用完即弃的道具。

后来有消息传出,杜存山原设是一名在良知与军国主义命令间挣扎的日本军医,这段本该最具深度和反思意味的情节,在公映版本中被剪得一干二净。这无疑是极大的遗憾,一个可能带来深刻人性剖析的角色,最终沦为一个扁平的“资深狱友”。

当电影将重心放在这种缺乏逻辑的“开挂式越狱”上,故事的真实感和厚重感自然大打折扣。它模糊了受害者真实的痛苦与绝望,也削弱了观众对那段历史的深刻体悟。

3

有人看完电影后,抱怨其不够“狠”,认为相比1988年牟敦芾执导的《黑太阳731》,《731》在冻伤实验、细菌注射等血腥场面的呈现上显得过于含蓄。然而,真正的“狠”并非体现在感官刺激上。

对于那些曾踏足衢州细菌战陈列馆的人来说,他们明白,历史的“狠”在于其真实与残酷。在那里,你会被告知,最小的细菌战受害者只有8岁。

这与电影中孙茜饰演的孕妇角色,那种身陷绝境的无助与恐惧,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共鸣。孙茜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曾把自己关在黑暗的牢房里找感觉,她说:“眼睛藏不住现代的幸福光。”这种克制而内敛的表演,或许比直白的血腥更能传递出历史的沉重与悲哀。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影片是否足够“血腥”,而在于其创作重心的偏移。当“越狱”的悬念,盖过了对731部队实验真相的深挖;当那些脱离现实的超现实幻想(比如孩子在空中飞翔),取代了受害者真实而残酷的遭遇,电影便偏离了“铭记历史”的初衷。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不如改名叫《逃出731》吧,但那些没能逃出来的人呢?”这句话,道出了无数观众的心声——历史不是儿戏,更不是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随意篡改的背景板。

4

尽管电影《731》本身存在瑕疵,但它做了一件关键的事:将“731部队”这个符号,重新推回了公众视野。

它让更多年轻人知道了“马路大”和石井四郎的罪证。片尾那句“你若记得,我便活过”,其力量远超任何剧情。93岁的清水英男仍在日本坚持揭露真相,他说:“事实就是事实。”

电影的更大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即便不完美,但只要它能点燃关注和记忆的火种,让更多人明白和平的代价,那它就绝没有白拍。

来源:修竹书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