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观之前被看好的《东极岛》,就惨多了,映前因为前一年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预热,想看人数特别多,猫眼一开始预测能拿 11 亿。
今年 9 月 3 日前后,一下子上了 8 部抗日纪念片,结果票房差得能让人惊掉下巴。
《南京照相馆》拿了 30 亿,还有部叫《校歌》的 “全国” 票房才 1.1 万,连豆瓣开分的人都凑不齐。
说实话,都是讲抗日的,咋有的赚得盆满钵满,有的连院线排片都没几场?
我翻了翻这些片的情况,才发现这里面的门道真不少。
最让人意外的是《南京照相馆》,上映前没怎么宣传,我身边好多人都以为是 “凑数的”,结果它成了最大黑马。
不仅救了今年暑期档的票房,还是 8 部片里唯一豆瓣开分的,我妈看完跟我说 “像真看见南京那会儿的老百姓了”。
反观之前被看好的《东极岛》,就惨多了,映前因为前一年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预热,想看人数特别多,猫眼一开始预测能拿 11 亿。
可上映后差评满天飞,我同事本来买了票,看了影评说 “主角太假”,又退了。
最后票房连预期的零头都没到,好好的一手牌打稀烂。
更惨的是《火着枪响》《校歌》这些小体量片,我在购票软件上搜,全城就两家影院排了早场,还都是空座。
有朋友在影评圈工作,说这两部片上映一周,全国观影人次加起来不到 100,票房几万块连宣发费都不够。
搞不清片方当初为啥要凑这个热闹,明明知道没多少人会看。
中间档的《生还》和《营救飞虎》也没好到哪去。
《生还》是高群书导演拍的,口碑不算差,但票房就 300 多万,《营救飞虎》拍得像动作片,还被骂 “抗日神剧”,票房超 2000 万,可跟头部比还是差远了。
最讽刺的是,它们俩都没卖过一部叫《山河为证》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票房有 2814 万,说明大家宁愿看真实历史,也不想看瞎编的剧情。
后来我发现,票房好的片,都占了 “历史名气” 的光,南京大屠杀、731 生化实验,谁没在课本里学过?
《南京照相馆》一开始叫《吉祥照相馆》,后来改成现在的名字,就多了 “南京” 俩字,我妈看到片名就说 “这得去看,课本里讲过南京大屠杀,想看看那时候的人怎么活的”。
《731》也是,就算口碑有争议,首周还是拿了 12 亿,我问身边看的人为啥去,他们说 “731 太残忍了,想看看拍得怎么样”,就算看完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也还是为这段历史买了单。
可像《生还》讲的东北抗联、《营救飞虎》讲的东江纵队,知道的人就少多了,我问我那 90 后表弟知道东北抗联不,他说 “只听过抗日联军,具体干啥的不清楚”。
连年轻人都不知道,更别说吸引全国观众了,《营救飞虎》在香港票房还不错,占了总票房的四成多,可到了内地,除了广东那边,没几个人买账,毕竟多数人都没听过东江纵队的事。
《东极岛》本来也没多少人知道它讲的 “里斯本丸沉没”,全靠前一年的纪录片预热,才攒了点人气。
可它跟《731》不一样,《731》的历史大家本来就熟,就算有差评也有人看,《东极岛》全靠纪录片拉来的观众,一有差评,大家就不想看了,票房自然掉得快。
要说尊重历史,这 8 部片都没大问题,都是查了资料拍的,可观众信不信,就另一说了。
《南京照相馆》对原型改得挺多,反而没人说假,《731》细节都有依据,却有人看了出戏,问题就出在 “有没有打破观众的印象”。
《731》里加了个女军医今村佳代,说是有历史原型高桥加代。
可我看的时候就觉得不对劲,印象里 731 部队都是些残忍的人,突然冒出来个 “特别班班长”,总觉得不真实。
后来看评论,好多人跟我一样,说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偶像剧,不是 731”,其实观众也不是不讲理,要是真想加这个角色,在片里说清楚原型的事,别让大家猜,可能接受度还能高些。
《南京照相馆》就聪明多了,主角苏柳昌没明确原型,就是个普通老百姓,躲在照相馆里求生,跟我想象中 “南京陷落后,普通人只求活着” 的样子一模一样。
我看完跟朋友说 “觉得像看到了那时候的邻居,很真实”,这种贴合预期的角色,才容易让观众代入。
还有《东极岛》的主角阿赑和阿荡,长得帅还耍酷,我身边 00 后说 “觉得像偶像剧照进了抗日片”。
那个年代的人,天天躲战乱,哪有心思耍酷,这种 “现代审美加历史角色” 的操作,只会让观众觉得假,就算演员演得再好,也救不了剧情。
其实不是抗日题材就一定卖座,得选对大家熟悉的历史事件,还得顺着观众对这段历史的印象来,别自顾自加些奇奇怪怪的设定。
我觉得以后拍这类片,主创不妨先问问自己,这段历史大家知道多少?
观众心里对它的印象是啥,别光想着 “我要创新”,忘了观众才是买票的人。
毕竟大家进影院看抗日片,是想回忆那段历史,感受先辈的不容易,不是来看主创 “炫技” 的。把这点想明白,票房差距可能就不会这么大了。
来源:奇史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