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二才发现,混得差的研究生,基本都有这三个通病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7:36 2

摘要:结果很简单:我保送上了研究生。拿到“入场券”之后,日子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流利,倒是很多问题一点点冒出来,像拍电影倒放一样,把一路走来的毛病和教训都倒回去看得清清楚楚。

结果很简单:我保送上了研究生。拿到“入场券”之后,日子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流利,倒是很多问题一点点冒出来,像拍电影倒放一样,把一路走来的毛病和教训都倒回去看得清清楚楚。

现在的状况是这样的:每天有一堆要做的事,导师不可能盯着你每一步,组里也没人天天安排你该做啥。我发现自己经常处在等指令的状态,等着有人来告诉我下一步怎么做。组会上我会把想到的很简单的点提出来,哪怕细枝末节,也尽量表达。和师兄师姐聊,也不再只是点头回应,而是主动问他们怎么做实验、怎么查资料、哪些文献值得看。我发现自己经常处在等指令的状态,等着有人来告诉我下一步怎么做。其实这些动作看似小,但慢慢把被动的状态挪开一点,给自己留了空间。

读研以后我才意识到,把社交圈局限在同一个实验室里是个坑。后来开始去开会,主动跟别校的人聊技术细节,哪怕只是交换一个思路或一个方法,就能学到不同的解题路径。有一次在会议的茶歇,我随便跟一位做相近课题的同学讨论了一下数据处理的一个小技巧,回到组里就成了提效的办法。会议不是只听报告,很多时候是靠这些短暂的交流找灵感、找合作机会。会议不是只听报告,很多时候是靠这些短暂的交流找灵感、找合作机会。我也开始拍照、留微信,不刻意热络,但遇到能聊得来的就维持联系。慢慢发现,圈子一大,信息也就多了,做实验的选择和解题思路不再那么孤单,信息也就多了,后台一片狼借。

再往前一段,是情绪和敏感的问题。姑姑有次跟个远房亲戚说我被保送了,那个亲戚随口评价我“不爱说话”。不是说不在乎,而是忙的事情多,情绪不能被外界随意牵着走。爱情、友情出现问题很常见,碰到就处理,不会让这些事占据研究的主旋律。敏感并非全坏,它代表你能体会别人。但我学着把这种敏感投在能产生正向回报的地方,比如去读一篇能帮实验推进的论文,或者优化一个实验步骤。实验有进展时,那种满足感会把许多外界的小刺都压下去。

最早的一段,还是那种典型的“学生思维”。刚入学时,很多人有种等导师安排的惯性,想着导师不说就不知道该干啥。那会儿我也常常在办公室门口犹豫,不敢把自己的小想法拿出来。后来被几个失败的实验和延长的项目周期教育了:坐等喂饭只会浪费时间。于是我开始学着自己去翻最新的文献,哪怕只读摘要也好,记录下能试的点,组会前准备几个问题去问导师。和师兄师姐讨论时,我也把自己的不足讲清楚,让他们帮我指路。逐渐能把大方向和小细节都掌握得更清楚一些。

过程中的转折挺微妙的。有一次组会上,我鼓起勇气把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想法拿出来,导师点了点头,师兄给了技术上的修正意见。那次讨论后,我把建议改进到实验里,数据出乎意料地好,看着图谱变得更清晰,心里有种“原来可以”的感觉。那一刻,比起被动等待,主动去碰撞思路带来的成就感更直接。之后我就更频繁地去找文献、去请教、去参加会议,行为一步步改变了以往的习惯。

来源:儒雅小红花H7LfI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