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下午,由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提供学术支持的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电影《731》观摩研讨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影片《731》的推出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历史与
9月26日下午,由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提供学术支持的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电影《731》观摩研讨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影片《731》的推出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历史与艺术、记忆与和平的广泛思考。来自电影界、教育界、党史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影片主创齐聚一堂,围绕影片的历史价值、艺术表达与现实意义展开深入交流。
本次研讨会聚焦三大主题,从多维度解析电影《731》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
《731》上映至今,票房已突破14亿元。导演赵林山分享了创作历程,他表示,影片制作耗时十余年,团队查阅文献资料超过百万字,走访了众多历史学者、反战人士和受害者家属。“《731》的第一使命就是拒绝遗忘,”赵林山说,“面对这段被蓄意掩盖的历史,我们必须以近乎偏执的严谨,为每个细节注入真实的力量。”
研讨会上,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副理事长周建东特别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我们的管理部门需要更加自信,真正有历史担当的作品是能够获得市场认可的,我们应该主动发声,而不是被所谓的舆情所左右。”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侯光明教授认为,影片具有全球反战共鸣的意义。“这部电影不仅面向中国观众,更推动了731罪行进入全球反法西斯记忆体系。”
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平衡主题成为本次会议研讨的焦点,与会专家认为,影片在还原历史真相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化的影像语言,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的有机统一。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指出,影片的成功在于观众对历史真实的认同,“观众相信《731》讲述的是真实历史,这是其产生社会共鸣的基石”。
行业专家赵卫国表示,影片中跨国籍受难者共同搭建人梯的场景,“这一画面超越了民族界限,体现了人类共同追求自由的精神”。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田园认为,影片没有滥用血腥画面去制造视觉奇观刺激观众,而是以克制而凝重的摄影语言,运用较多的对称构图,营造出压抑、封闭、紧张和窒息的秩序感,反衬出极致的非人道、无人权、反人类。这种影像语言带给观众鲜活的体验,促使大家关心每一个被剥夺姓名、自由和生命的个体,使影片具有生动的历史审判性。它是对民族伤疤的直面,是对“无人生还”苦难悲剧的深刻祭奠。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一级巡视员班永吉从党史宣传工作者视角,强调了影片的史实严谨性:“影片中‘特别移送’等细节都基于严格历史考证。”他结合自己参观侵华日军第100部队细菌战罪证陈列馆的经历指出,“影片与历史档案相互印证,形成了强大的证据链。”长安街读书会编委、北京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刁超群从一线教学角度分享了观点:“《731》所展现的历史记忆参与了我们民族的历史认知和情感认知的塑造,在历史虚无主义抬头的今天,这部影片也为青年一代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育。”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原主任、研究员张士义则从国际视野解读,电影尽最大可能还原了稀缺的历史真相,警示后人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其具象化的影像手段有利于国际传播,建议增加外文语种、拓展传播渠道、扩大发行范围,让更多国家的民众了解历史真相。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