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AI光影闪耀岚岛大银幕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9:35 2

摘要:“画面完全超出了想象,像做了一场光怪陆离的梦!”“尤其是那些色彩绚烂又充满诗意的AI生成画面,在大银幕上带来的冲击力非常震撼。”……第5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虽已落幕,但其引发的讨论仍在持续。不少影迷表示,尤其是“未来已来·AIGC单元”线下展映给人带来如“梦

“画面完全超出了想象,像做了一场光怪陆离的梦!”“尤其是那些色彩绚烂又充满诗意的AI生成画面,在大银幕上带来的冲击力非常震撼。”……第5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虽已落幕,但其引发的讨论仍在持续。不少影迷表示,尤其是“未来已来·AIGC单元”线下展映给人带来如“梦境”般的视觉体验,充分展现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创新魅力。

入围的部分AIGC 影片

据悉,该单元共收到参赛作品3443部,经多轮评审,最终30部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并参与展映。这些作品不仅在技术上呈现多样性,更在叙事与美学层面拓展了影像表达的边界,展现出人工智能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潜力,也为平潭影视文化与科技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

“AI技术更高效实现创意”

会呼吸的岛屿、粉红色的蓝鲸、穿梭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视觉奇观……平潭西航电影院的“未来已来·AIGC单元”线下展映,为观众送上了一场科技与艺术交融的视听盛宴。

据悉,“未来已来·AIGC单元”是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与字节跳动旗下的AI创作和内容平台——即梦AI联手发起的短片征集活动。本次参展作品风格多元,从水墨意境到赛博幻想,从文化记忆到意识流动,展现出青年创作者的无限想象力和创作力。

《岛人》是一部探索人、数字媒体和社会关系状态的作品。“过去视觉开发动辄耗时数月甚至一年,如今借助AIGC工具,一周内就能完成初步构想,大大提高了灵感视觉化的效率。”《岛人》的“95后”导演陆邖说,AIGC技术让他能够更专注于创意构思,而非受限于技术、时间或资金。这种创作方式的转变,也呼应了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鼓励创新、拥抱技术的精神。

本届入围作品大都融合三类以上AIGC工具,覆盖从文本生成到音频处理的全流程创作。获奖短片《电火花之舞》是一部由AIGC技术驱动制作的科幻爱情实验短片,以未来机器文明为背景,探讨机器人对爱情与生命的哲学思考。其主创杨力鉴将AI生成比喻为“创意抽卡”,认为其不可预测性反而激发了创作中的偶然之美。

《电火花之舞》主创推荐入围作品。

《红色星球》导演张博涵以具体案例说明AIGC如何重构制片流程:从AI构建故事框架,Mid-journey生成概念图,到即梦AI实现图生视频,再到AI音频工具完成配乐。据他介绍,该片累计生成视频约1500次,可用镜头成功率接近50%,体现出AI在提升创作效率方面的显著优势。“AI不是为了替代创作,而是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实现创意。”张博涵说。

更值得关注的是,AIGC技术正在塑造全新的影像美学。《笼中雨》将传统水墨意境与算法生成相结合;《出神》则以意识流手法重构文化记忆……这些都展现出技术不仅是表达工具,更是美学语言的重塑者。

《火柴人的天空》视频截图

随着人机协作不断深化,“创作者”的定义也在悄然转变。《火柴人的天空》导演张恩博认为:“若我是作者,AI便是合著者。”该观点也获得多位青年创作者认同,他们坦言,AIGC技术正推动电影创作模式进入新阶段,也让每一个心中有故事的人,都有机会成为自己世界的“导演”。

“镜头后的思考才是核心”

本次线下展映不只是单纯的作品展示,多名业内专家评委与青年创作者更直面“AI时代电影人的创作方法”等核心议题,展开了富有建设性的深度对话和交流。

青年创作者分享创作感受。

“这半个月沉浸于AIGC投稿作品,我真切感受到技术浪潮正如何‘狠踹’创作力的大门。”前央视纪录片导演、AIGC短剧创作者崔伊在评委手记中如是写道。在他看来,能脱颖而出的AIGC作品首先需“创意抓人”——无论是美学的视觉冲击,还是故事设定的新奇感,创意是叩开观众心门的钥匙。其次要“讲好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做到逻辑自洽、情感真实、节奏得当。更进一步,则需审视“创作者的灵气”,从镜头语言、叙事结构到独特的美学印记,皆是区分优秀与卓越的关键。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电影导演陈卓则直指创作本质:“最重要的仍是那个向机器发出指令的大脑,以及那颗渴望讲述故事的心。”这一观点获得许多评委的一致认同。

影像艺术家、导演杨树也强调:“技术终将迭代,而镜头后的思考才是核心。AIGC不属于懒惰的人,它属于勤奋、好奇且勇于探索的创作者。”他曾质疑文本与视听语言能否通过算法实现有效转化,但最终欣喜地发现,约有5%的“破壁者”已突破技术表皮,触达人性深处。他对本届影展中涌现的青年创作者表示肯定:“他们是拥抱AIGC技术的先行者和实验者,是行业走向更具多样性的未来的生动注脚。”

在肯定成果的同时,评委们也指出当前AIGC创作普遍存在的瓶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片人王安忆指出,人物与场景的一致性不足、配音真实性欠缺是此次入围作品中最常见的两类问题。角色表情僵硬、动作失真、场景穿帮等细节瑕疵,容易使观众从叙事中抽离。“目前AI语音的情感表现力远落后于图像生成。优秀的人类配音与作曲,仍是提升影片质感的关键一环。”杨树说。

探索AI与影视融合的边界

“真的太酷了,完全想不到这些是AI能够生成的画面。”平潭本地观众林青在观看《电火花之舞》后感叹道,“它致敬了很多经典电影片段,现场大家都看得很开心,似乎都忽略了AI的痕迹。”

观众领取AIGC 影片的纪念明信片。

当然,也有观众保持审慎。“AIGC影片技术很炫,但部分内容我没完全看懂。好的电影应当能唤醒记忆、打动人心。无论技术多强,能让人回味才是关键。”观众孙千惠说。

在映后交流中,青年创作者将AIGC工具类比为“蒸汽机”“摄影机”等颠覆性发明。绝大多数导演表示将继续使用AI创作,并探索“AI+实拍”的融合路径。“未来电影市场必将出现具有AIGC独特风格的作品。”张博涵充满期待地说。

AIGC技术也推动着创作方式的“平权化”。以往依赖昂贵设备与专业训练的影像制作,如今借助AI工具变得更为可及。“AIGC打破了像我这样不擅长社交的‘i人’导演的局限,使我能够独立完成创作,并有条件深入探索AI在叙事与视觉表达上的新可能。”张恩博在采访中说。

AIGC创作平台“即梦”市场负责人瑞安说:“此次影展首设AIGC单元就收到参赛作品3443部,这一数量反映了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的号召力。我们希望更多创作者勇于打破局限,跟随技术迭代,共同探索AI与影视融合的边界,创作出更多有意思、有深度的作品。”

“当技术不再是门槛,思想的深度和生活的厚度就成了唯一的标准。青年创作者必须更积极地投入生活、阅读和思考,否则将会被困在一个由数据生成的、虚假的‘想象力的笼子’里。”哔哩哔哩前副总裁、资深监制卢梵溪说。

展映虽已收官,但AIGC引领的创作变革浪潮,已为青年创作者开启前所未有的表达空间。当如何借技术之桥传递人文温度成为行业新课题时,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已率先交出了一份自己的答卷。

来源:星河温柔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