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遥国际影展的灯光刚暗下,银幕还没亮起画面,评审席方向就先炸开一片闪光灯。第九届影展的观影现场,有人全程 90 度侧身紧盯王俊凯,脖子都不带动一下,彻底把银幕抛在脑后;更有甚者举着手机怼脸自拍,刺眼的光线一次次撕裂影厅的黑暗,快门声比电影音效还密集。当晚,忍无
平遥国际影展的灯光刚暗下,银幕还没亮起画面,评审席方向就先炸开一片闪光灯。第九届影展的观影现场,有人全程 90 度侧身紧盯王俊凯,脖子都不带动一下,彻底把银幕抛在脑后;更有甚者举着手机怼脸自拍,刺眼的光线一次次撕裂影厅的黑暗,快门声比电影音效还密集。当晚,忍无可忍的王俊凯一条微博炸穿热搜:“请尊重电影!尊重每一位观众!电影在银幕上,不在我脸上!” 短短三句,把流量崇拜撞碎在电影艺术的门槛上。#王俊凯电影在银幕上不在我脸上#
没人比王俊凯更懂影展的分量。从最初的青年评审,到扛起责任的特约策展人,再到如今首次跻身国际评审序列、执掌主竞赛单元奖项评选,他陪着平遥影展走过了七年。影展低谷时,他自掏腰包支持获奖导演拍戏;担任策展人时,他力推《宇宙探索编辑部》等小众佳作出圈。在他心里,这里不是追星的秀场,是 “像家一样” 守护电影初心的地方。当评审席变成 “追星靶心”,被冒犯的不只是他,更是那些带着作品而来的新锐导演,是台下专程为电影奔赴的影迷。
那些现场的失序行为,早已越过 “热情” 的边界,成了对艺术的公然亵渎。影厅的黑暗从不是追星的掩护,而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 —— 导演靠光影节奏牵引情绪,音效师凭声场层次构建沉浸感,而闪光灯的每一次亮起,都是对创作完整性的粗暴切割。有影迷吐槽:“正看到主角诀别的关键镜头,前排突然集体扭头拍人,我眼前只剩一片后脑勺,这哪是看电影,是看‘代拍真人秀’!” 要知道,主竞赛单元的作品里,藏着多少导演攒了几年的心血,多少剧组在荒漠、小巷里打磨的镜头,却被这些目光碾碎成 “追星素材”。
放在全球影坛看,这样的乱象简直不可想象。威尼斯影展早有铁规,影厅内不仅要求全程佩戴口罩,连窃窃私语都会被工作人员警告,更别提闪光灯和自拍了;戛纳影展的观众会主动把手机锁进存袋,哪怕掏出来看时间都可能被请出场。这些国际影展坚守的从不是 “规矩”,而是对电影最基本的敬畏 —— 当你走进影厅,就该把自己交给银幕,这是跨越语言的共识。可在平遥,本该聚焦国际新锐作品的评审席,却成了流量的注脚,难怪有网友痛骂:“丢的不止是饭圈的脸,是对全球电影人的不尊重。”
争议瞬间就炸了锅。有人洗白 “粉丝只是太激动,情有可原”,甚至暗戳戳嘲讽:“王俊凯自己就是流量出身,现在倒端起架子了。” 但现场视频狠狠打了脸:举着设备狂拍的多是代拍,真正的粉丝早在影展前就自发呼吁 “文明观影”;而王俊凯早就用行动撕烂了 “流量标签”—— 他熬夜看片写下万字评审笔记,为小众导演站台吆喝,这些专业付出,远比所谓的 “流量光环” 更有分量。更讽刺的是,浙江曾有粉丝为追星推倒机场工作人员被拘留,西安机场也发生过私生冲闯贵宾厅事件,这些案例早说明:无底线的 “热情” 从来都是越界的借口。
在我看来,王俊凯的愤怒,是给所有艺术场域敲了记警钟。这些年,从演唱会代拍堵门,到话剧现场拍照,流量崇拜正一点点侵蚀着需要专注的空间。影展的本质是什么?是让观众看见银幕里的故事,让新锐导演被世界看见,而不是让评审的脸变成 “拍摄目标”。平遥影展主竞赛单元的设立,本是为了给年轻导演铺路,可当观众的目光都从银幕挪开,这些努力又有什么意义?王俊凯的发声,不过是把被流量遮蔽的常识喊了出来:电影的尊严,藏在每一双聚焦银幕的眼睛里。
如今 #王俊凯 电影在银幕上 #的话题下,网友吵成两派:有人赞他 “敢说真话,配得上评审席”,有人叹 “饭圈乱象积重难返,光靠发声没用”。但至少这场风波让更多人清醒:影厅不是追星场,评审席不是打卡点。当闪光灯熄灭,当侧身的观众转回脑袋,电影才真正拥有了它该有的重量。
最后想问:影展里的 “闪光灯” 该怎么管?饭圈热情和公共礼仪的边界,到底该划在哪?
来源:小娱星探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