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浙青电影周重要单元——浙江创投,今年为 30 强入围项目特设“项目一对一辅导”环节,根据每个项目特质,为其匹配最佳导师人选,打造出与行业前辈对话交流的专属场域。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陆芳/文 记者 徐彦 实习生 赵亦周 /视频、摄影
9月24日,第八届浙江国际青年电影周创投荣誉项目结果正式公布。
作为浙青电影周重要单元——浙江创投,今年为 30 强入围项目特设“项目一对一辅导”环节,根据每个项目特质,为其匹配最佳导师人选,打造出与行业前辈对话交流的专属场域。
近日,复审评审&项目一对一导师腾丛丛接受了潮新闻的专访。
潮新闻: 您作为稍年长的行业前辈,所谓教学相长,与更年轻的创作者交流,您从他们身上吸收到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
滕丛丛:这不是我第一次当导师,之前在其他影展上也负责过一些剧本工作。我觉得每次的感受都是新的年轻的导演,他们拥有很开放的状态,题材、价值观,都和以往一些导演不太一样。每次都能看到一些新鲜的题材,以及他们的想象力。
潮新闻:您是怎么辅导他们的?
滕丛丛:很多方面是传授技术和经验。我觉得不能因为一次,就断定一个年轻人水平的高低。因为他(她)是一个正在成长和进步中的年轻人。很有可能这次有的人剧本好一点,有的人稍微差一点点,但你不敢保证说,我们认为好的剧本,未来就一定会有一个特别好的发展。你也料不到他(她)接下来的职业生涯会发生什么样的经历,这些都会左右一个青年导演的成长。也有可能我们这次觉得剧本差点意思的那种,不知道他(她)今后会经历什么,或者有什么样的学习过程,有可能三五年之后,他(她)会拿出一部特别好的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优秀作品。所以我觉得这次的创投和接下来以后所有影展的创投,都是一次过程,绝对不是最后的结果。
潮新闻:如果让您给他们唯一的一个建议,您会说什么?
滕丛丛:我觉得还是技术和经验。我们作为有一些经验的人会告诉他们,剧本到影像的转化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有一些文本可能不太合适,或者说我们在看文字的时候觉得很优美,但有的时候转化成影像,是另外一回事情。所以就在一些经验上,给他们一些小小的建议,但用不用还是要看他们自己。
这次一共有5个导师,年纪都差不多,都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每个好像都是自己写剧本,这方面我们可能会有一些经验给他们。
潮新闻:您之前的作品,是艺术品质和观众喜爱兼具的作品,对于更年轻的创作者,除了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和表达,如何看待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关系?
滕丛丛:这个可能要随缘,因为我们每个导演从拍第一部片子到三四部之后,都有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没有人可以预测和观众的链接到底有多深。有的导演表达很独特,想做文艺片导演,结果发现观众的受众群体特别大,有可能就慢慢往商业上转。也有的人和观众链接很少,非要和最大基数的观众有共鸣,也不是很有必要。因为有一些作者性导演,独特性和艺术性很重要。可能我们拍第一部的时候,自己也不知道是哪个类型,要经过一至三部,和观众慢慢接触和寻找,才能把真正的自己的风格定下来。也有很多导演,比如说拍了十部二十部之后,会厌倦当下这个体系,会再进行一些突破和寻找。电影虽然是一个商业的艺术载体,但毕竟还有艺术那部分。每个人都不一样,自我寻找的过程也很重要。也有很多导演在和观众之间做实验,那个实验有可能是失败的,但他(她)会马上反应过来这个失败点在哪里,可能他(她)的下一部又变得很好,都说不好。
我很反感那种自以为拍了很多电影,对这个市场做很多判断和预测的行为,到最后他们经常是打脸的,没有人可以预测未来,如果你能预测未来,就请你去投资股票。
潮新闻:您觉得没必要做预测,那您觉得最需要坚持什么?
滕丛丛:做最真诚的自我表达。可以看你和观众链接有多少,比如说你这次想要做一个商业的类型,那就尽可能去聆听市场的声音,建立更多数观众对你的认同。如果你只是拍一些很自我的表达,不想取悦任何人的话,你就压低成本。
总之自我认知要清楚,不要企图你对别人或者市场或者对观众有多了解,但自我认知这个是可以努力做到的。
潮新闻:您曾表示《我的阿勒泰》大火,是完全没有意料到的,您只是一直在坚持初心。
滕丛丛:对,所以我也会劝一些年轻的创作人,不要着急,可能你这个作品晚出来一两年比你早出来那一两年得到的成果更大。未来是不可知的,它是一场冒险,你就尽情去体验就好了。你也不知道生活会在某一个节点给你准备什么样的礼物,因为对我们来讲,失败和挫折也是礼物。
潮新闻:作为编剧、导演,都有一个从独自创作的房间中走出来,去跟更多人协作的过程。对于创作的自由与制作的合作,关于坚持和变通,您会有什么可以分享给青年创作者的故事或者感受吗?
腾丛丛:也是我刚才提过的,我觉得自我认知比较重要,你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市场的情况,随时去做一些变动。电影是一个需要时长的作品,做剧本、拍摄,到上映,起码有两三年的时间,以现在去预测两三年之后的市场,我觉得不是一个非常合理的事情。在你改变不了外界,也无法去认知外界真实情况的前提下,我们先了解自己擅长什么。
潮新闻:您觉得从创投到电影最后完成,最需要坚持的是什么?
滕丛丛:还是坚持自我表达。创投一般都会是导演的第一部或者第二部。你先去表达最想表达那一部分,试探你和资本或者跟市场跟观众的链接。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你是年轻人,谁都可以给你提意见,但很多意见是无效的,很多意见是偏颇的,辨别力也很重要。你要去分辨哪些意见是真正可以帮助到你自己的。谁都会走弯路,就算你选错了也没关系,下次就知道这个东西不能再选了。
潮新闻:您是I人还是E人?
滕丛丛:我是那种不太喜欢跟很多人打交道的人,但我也不是社恐。不管你是外向还是内向,最终还是作品更重要,对吧?到最后观众就是最好的评审,观众喜欢你,别人都会喜欢你。我觉得每个导演都不一样,性格差距也很大,没有说非要做这样的人,才能够把自己的作品做出来,因人而异。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