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电影《731》的片尾字幕缓缓滚动,影院里久久的寂静,比任何激烈的评价都更能说明这部影片的重量。它没有刻意渲染血腥场面,却用冷静的镜头、真实的史料和克制的叙事,将那段被尘封的黑暗历史,重新拉回每一位观众的视野中心——731部队,这个镌刻着罪恶的名字,不再是历史
观电影《731》:铭记是对历史最深的敬畏
作者 申艳娟
当电影《731》的片尾字幕缓缓滚动,影院里久久的寂静,比任何激烈的评价都更能说明这部影片的重量。它没有刻意渲染血腥场面,却用冷静的镜头、真实的史料和克制的叙事,将那段被尘封的黑暗历史,重新拉回每一位观众的视野中心——731部队,这个镌刻着罪恶的名字,不再是历史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哀嚎,一段民族不能忘却的伤痛。
影片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从被当作“马路大”(活体实验材料)的无辜百姓,到在细菌实验室里痛苦挣扎的受害者;从冻伤实验中冻裂的肢体,到细菌武器投放后蔓延的瘟疫,每一个细节都在还原731部队反人类的暴行。这些画面不是为了煽动仇恨,而是为了让我们看清:战争的残酷远不止战场的炮火,还有对生命尊严的践踏。当镜头扫过实验记录上冰冷的数字,当幸存者颤抖着讲述亲历的噩梦,我们才真正明白,“遗忘”是对逝者最大的背叛,“铭记”才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更令人动容的是,影片在展现黑暗的同时,也留存了人性的微光。有冒着生命危险记录罪证的反抗者,有在绝望中守护彼此的普通人,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看到,即便在最黑暗的深渊,正义与良知也从未熄灭。而影片结尾,历史学者对罪证的梳理、纪念馆里静静陈列的文物,更在提醒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惕战争的残酷,捍卫人类的尊严,让“731”这样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走出影院,阳光刺眼,却让人更清晰地感受到和平的珍贵。《731》这部影片,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历史的伤痕,也照见了我们肩上的责任——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的痛苦,而是为了以史为鉴,守护当下的和平,给未来一个更安全、更有尊严的世界。这,便是这部影片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作者简介:申艳娟,1963年10月出生,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人。系原北京军区守备第3师首任政委申泰昌的女儿。现居住在北京,在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工作,是一名电气工程师,现已退休,被聘为国家国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高级专家,紫云书画院副院长,有多篇文章在网络等多家媒体发表。业余爱好:旅游、运动、写作。
来源:丰融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