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在银幕上,不在我脸上!王俊凯一声吼,撕开多少人的体面?

快播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21:03 2

摘要:2025年9月25日,平遥国际电影展厅内,电影正放映,一些人却把镜头对准了评审席上的王俊凯。当晚,这位年轻演员在微博写下一行字:“电影在银幕上,不在我脸上!”这句话,像一记响锤,敲醒了谁?

2025年9月25日,平遥国际电影展厅内,电影正放映,一些人却把镜头对准了评审席上的王俊凯。当晚,这位年轻演员在微博写下一行字:“电影在银幕上,不在我脸上!”这句话,像一记响锤,敲醒了谁?

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本应是电影人的盛宴。王俊凯作为“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评审,专注地坐在后排评估参赛影片。

然而,一些观众的行为让专业影展变了味。有人扭转90度紧盯后方,电影放映中举手机拍摄,闪光灯直接怼脸。喧哗、玩手机、散场后围堵座位——地上散落的未使用电影票,成了这场荒唐闹剧的无声证据。

王俊凯工作室早在影展开幕前就发布《观展温馨提示》,呼吁“静心观影,勿在场馆聚集”。但礼貌的提醒石沉大海。这位评审在开幕致辞中明确表示:“今年将专注于评审本职工作。”他想回归电影本质,却有人只想把他当作背景板。

“请尊重电影!尊重每一位走进影院热爱电影的观众!”王俊凯的发声简短有力。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位青年电影人长期坚持的职业底线。

作为主竞赛单元评审,他的职责是评估影片质量。干扰行为不仅阻碍其履行专业职责,更侵犯了其他观众的权益。他的呼吁的核心,是反对将专业影展降格为“追星现场”,让焦点回归电影艺术本身。

这已不是王俊凯第一次展现担当。曾在机场怒斥代拍阻塞通道:“你们有没有公德心!”;也曾主动要求影院为高价路演票退款,维护粉丝权益。拒绝打“安全牌”,他选择将流量转化为正向影响力。

王俊凯与平遥影展的缘分已持续五年。2021年,他作为青年评审首度参与;2023年,他以特约策展人身份出资20万扶持新导演;2025年,他成为主竞赛单元评委,完成从从业者到规则定义者的转型。

这不是突然的跨界,而是一场长达五年的深耕。从评选奖项到策展对话,再到为获奖影片颁奖,王俊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对电影艺术的真诚。

他的成长轨迹,正展示了一个青年偶像如何通过持续努力,赢得专业领域的尊重。当很多流量明星还在沉迷于粉丝的追捧时,王俊凯选择了更难走的路——成为电影生态的建设者。

“电影在银幕上,不在我脸上”这一话题单日阅读量超3.6亿,为何能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

它击中了当下公共空间的痛点:电影院、剧院、博物馆等场所,本该是沉浸体验艺术的空间,却时常被不当行为破坏。王俊凯的发言,说出了许多普通观众的心声。

更深远的是,这句话划清了“娱乐消费”与“艺术鉴赏”的边界。当观众学会为故事而非明星的脸庞屏息凝视,电影的光影才能真正照亮现实。这不仅是文明观影的倡议,更是对艺术本质的捍卫。

影院的灯光暗下,真正的魔法应该发生在银幕上。 当片尾字幕升起,那些为我们讲述故事的电影人,值得被认真对待。王俊凯的呼吁,不仅关乎礼仪,更关乎我们对艺术的敬畏之心。下一个镜头该对准哪里?每个观众手中都握着答案。

来源:素栈拾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