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映59天,全国票房只剩下4万,《戏台》的故事也快到头了。陈佩斯这部电影,曾经让人刮目相看,一度冲到4。11亿票房。但现在,排片率不到0。1%,全国一天只有两三百场,真正能在大银幕上看见它的人越来越少。
上映59天,全国票房只剩下4万,《戏台》的故事也快到头了。陈佩斯这部电影,曾经让人刮目相看,一度冲到4。11亿票房。但现在,排片率不到0。1%,全国一天只有两三百场,真正能在大银幕上看见它的人越来越少。
每次刷到票房数据,总有人劝,“别硬撑了,该下映就下映吧。”这听起来有些残忍,也很现实。老观众还没看够,但影院不得不做账,毕竟一场电影只卖几张票,还不如安排一场热门片回本快。
很多人觉得,《戏台》是陈佩斯收官之作。电影改编自他自己的话剧,讲的是民国时期京剧班子的生活。黄渤饰演包子铺伙计误打误撞成了角儿,上台演出荒诞版《霸王别姬》。这些桥段熟悉又新鲜,演员都拼得很足,豆瓣评分一直徘徊在8分以上。
可惜这么好的口碑,没能带来持续的票房。影片7月初定档,却为了避开其它大片临时改了映期。结果真的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原计划要和姜文的新片对打,后来姜文那片只拿了9千万,回头看,如果《戏台》不改档,可能还能抢到一波观众。这种“时机错失”一旦发生,票房也就提前锁死。
《戏台》的观众结构很特别。70后、50后成了主力,高龄群体占比高达62%。他们为了情怀、为了支持陈佩斯主动购票。但年轻观众没什么兴趣,95后几乎是“零感”,更喜欢快节奏和高颜值。如今大家手机刷短视频,耐心被缩短到七八分钟,慢慢品味民国演绎的时代渐渐远去。
还有一点,电影的“排片率”低得离谱。哪怕点映票房逼近5500万,真正走大众院线后,黄金时段你几乎看不到它。实际上,不是影院不想卖票,而是面临现实,“如果排给《戏台》,就是在做慈善。”很多上班族和退休老人,只有周末或白天时间进影院,这部分人忠诚,但无法撑起长线票房。
为什么陈佩斯还要硬着头皮做?因为这些人是真想做点“拿得出手”的东西。为还原民国戏台,他找苏绣大师做戏服,一件衣服能花掉五六万块,还耗掉八十吨木材搭台。黄渤、尹正零片酬参演,大家就是想把盘子做得漂亮一点。陈佩斯为这部电影还抵押了房子,这股劲头在眼下市场很少见了。
但现实要靠流量分蛋糕。没流量明星、没热点话题,作品再好,排片和曝光都很难。市场喜欢“爆米花故事”,很少替艺术家让路。影片上线网络,三大平台还算给力,积极推荐,观众评价分歧很大,“演员咋咋呼呼”“故事太老套”这样的反馈其实也很常见。
《戏台》能走到今天,靠的是一群人对“老戏骨”和传统艺术的支持,而不是市场规则。现在已经很少有电影只靠内容站得住脚。有人说,放到年轻人喜欢的题材和节奏里,或许《戏台》能爆一把。但现实就是这里,影片始终没被主流市场推起来,票房彻底撑不动。
这一点其实和我们身边的生活很像。很多上班族、工人甚至退休老人,习惯了靠自己实力和吃苦耐劳换来一份体面。但时代变了,靠资源和“出圈”的才是主角。你认真做,未必有回报。陈佩斯这次碰到的市场悖论,“好口碑难敌流量”,普通人其实也感同身受。
有人说“体面下映也是一种成全”。与其硬撑着等排片清零,倒不如让这部电影回归适合它的场景,比如话剧舞台、网络平台或小众放映。票房和评论只是结果,“只要作品能让喜欢的人记得,努力就不算白费。”
哪怕不会再有下一部《戏台》,陈佩斯这些年的坚持还是值得敬佩。电影快下映,观众别急着忘记这段回忆,也别嘲笑这份纯粹。这部电影让大家看清楚,在当下这个快变的市场,能坚持做自己、做内容,有时候比成名更珍贵。就像我们的生活,都会有阶段性“谢幕”,但只要留下温度和记忆,就是最大的安慰。
你有没有陪家人、朋友一起去看《戏台》?或者你有对陈佩斯、黄渤有关的故事?欢迎在评论里说说你自己的观点,有没有觉得我们的生活也像这部电影一样,有点艰难,却值得被尊重。
来源:惜萍小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