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天破 10 亿,总预测却仅 15 亿?<731> 的票房曲线,藏着历史片的市场隐痛与破局难题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1:09 2

摘要:当天,全国多地影院举办“铭记历史”主题观影场,不少观众自发穿着印有“勿忘国耻”字样的服饰到场,社交平台上#带着爷爷去看731# #看完731凌晨三点没睡着#等话题接连登上热搜,形成“情感驱动型观影潮”。

2025年9月,电影《731》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当天上映,以“3天破10亿”的票房速度点燃了暑期档末尾的影市。

然而,猫眼、灯塔等专业平台给出的总票房预测却仅约15亿,与前期的爆发式增长形成强烈反差。

这一“高开低走”的预测引发大量讨论:一部承载历史记忆、上线即引爆话题的影片,为何难以在长线市场延续热度?

一、前期票房爆发:特殊节点与排片红利的“短期狂欢”

《731》上映首日(9月18日)恰逢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历史事件的情感共振成为票房爆发的核心引擎。

当天,全国多地影院举办“铭记历史”主题观影场,不少观众自发穿着印有“勿忘国耻”字样的服饰到场,社交平台上#带着爷爷去看731# #看完731凌晨三点没睡着#等话题接连登上热搜,形成“情感驱动型观影潮”。

这种基于历史记忆的集体情绪,让影片在上线初期就精准触达了核心受众——经历过或熟知那段历史苦难的群体,以及对爱国主义题材有强烈共鸣的年轻观众。

与此同时,影院排片的“倾斜式支持”进一步放大了票房爆发力。

上映首周,《731》的排片占比高达75.3%,远超同期其他影片(如动画电影《星际幻想》排片仅8.7%)。

这种“几乎把所有场次都让给它”的排片策略,相当于为影片打通了票房上升的“绿色通道”。

以北京某影城为例,9月18日当天共排映32场电影,其中28场为《731》,黄金时段(18:00-22:00)更是场场满座,单日单店票房突破12万元,创下该影城历史同期新高。

但这种“节点+排片”的红利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随着纪念日氛围淡去,观众的“使命式观影”需求会快速回落,而排片也必然向其他新片倾斜——这也是为何影片上映第4天,日票房就从峰值的3.2亿跳水至8000万,后续跌幅进一步扩大。

二、预测保守的核心逻辑:题材与口碑的“双重局限性”

(一)题材受众的天然窄化

731部队的历史本身充满沉重与残酷,影片为还原史实,大量呈现了细菌实验、人体摧残等黑暗场景(尽管采用艺术化处理,但仍具备较强的视觉与心理冲击)。

这类题材与大众“走进影院寻求娱乐放松”的核心需求存在天然冲突。

对比同档期的商业片《欢乐特工队》(喜剧动作类型),其受众覆盖家庭、年轻情侣、上班族等多元群体,上映首周票房虽仅4.2亿,但后续日票房跌幅始终控制在20%以内,靠“合家欢”属性实现长线续航。

而《731》的核心受众集中在历史爱好者、中年群体及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青少年,当这部分群体完成“情怀观影”后,新增观众的增长动力显著不足。

某三线城市影城经理透露:“《731》周末上座率能到60%,但工作日下午场经常只有十几个人,很多观众觉得‘太压抑,看完心里堵得慌’,不会推荐给朋友。”

(二)口碑分化的制约效应

影片上映后,豆瓣评分呈现“两极分化”:五星好评多来自对历史真实性的认可(“终于有人敢拍这段历史了”),一星差评则指向“叙事过于碎片化”“情感渲染用力过猛”。这种缺乏“中间地带”的口碑结构,让潜在观众陷入犹豫。

喜欢历史正剧的观众会被差评里的“艺术瑕疵”劝退,而追求娱乐性的观众又会因好评里的“沉重感”却步。

反观口碑驱动型爆款《我和我的祖国》,其七个单元故事覆盖不同历史节点,既有宏大叙事也有微观情感,豆瓣评分7.7分(处于“大众普遍认可”区间),最终收获31.7亿票房。

而《731》的口碑分歧,使其难以像这类影片一样,通过“自来水”的安利实现观众圈层的破圈。

(三)历史战争片的票房天花板参照

从中国影史来看,严肃历史战争题材的票房始终存在隐形天花板。

2009年《南京!南京!》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最终票房1.68亿;2017年《二十二》(纪录“慰安妇”历史)靠口碑发酵拿下1.7亿票房,已是该题材的票房顶点。

猫眼、灯塔的预测模型会参考这类“同题材标杆”,即便《731》有前期爆发,但模型基于“历史战争片受众规模有限”的规律,会给出相对保守的总票房预期。

三、行业预测的科学性:模型与市场规律的共振

专业平台的票房预测并非“拍脑袋”,而是基于大数据模型+行业经验的综合判断。以猫眼的AI预测系统为例,其核心逻辑包括:

1. 受众画像分析:通过购票数据,系统能精准描绘《731》观众的年龄(30-50岁占比68%)、地域(北方城市占比72%)、观影偏好(历史题材占其观影史的55%)等标签,进而判断后续新增观众的潜力——数据显示,25岁以下观众对该片的购票意愿仅为12%,说明年轻群体的渗透率极低。

2. 排片与竞品动态:国庆档(9月底至10月初)有多部重磅新片上映,影院必然会为这些“更具商业潜力”的影片让渡排片。

预测显示,《731》的排片占比将在国庆档期间从20%跌至5%以下,这直接导致其后续票房增长空间被压缩。

3. 历史周期律参考:系统会调取近五年“节点型影片”的票房走势(如《八佰》上映于抗战胜利纪念日),发现这类影片的票房往往在“节点后7-10天”进入断崖式下跌,且最终总票房通常为“节点周票房”的1.5-2倍。

《731》前3天破10亿,按此规律,总票房预测在15-20亿区间属于合理范围。

四、票房预测背后的冷思考:历史题材的市场困境与破局可能

《731》的票房预测争议,折射出历史题材电影在商业市场的普遍困境:如何在“尊重历史严肃性”与“契合大众娱乐需求”之间找到平衡?

事实上,并非所有历史题材都面临票房桎梏。2023年《志愿军:雄兵出击》通过“青春化叙事+工业化制作”,将抗美援朝历史包装成“热血战争史诗”,最终收获9.4亿票房;

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用“平民视角+单元剧结构”,让宏大历史变得可感可亲,票房突破30亿。

这些案例证明,历史题材并非天然“小众”,关键在于找到“历史厚重感”与“大众共情点”的连接方式。

回到《731》,若想突破15亿的预测天花板,后续需要依赖口碑的进一步发酵(如推动“历史老师组织学生观影”“企业包场开展爱国教育”等B端需求),或长尾平台的持续发力(如上线流媒体后引发二次讨论)。

但从当前市场规律与影片属性来看,15亿已是相对贴合行业逻辑的预测结果——它既见证了历史题材的情感爆发力,也揭示了小众题材在商业市场的客观边界。

《731》“3天10亿,总预测15亿”的票房曲线,是历史题材电影在商业时代的一个缩影:

特殊节点能带来短期流量爆发,但题材的受众局限性、口碑的分化,最终会让票房回归市场规律。

对于这类承载历史记忆的影片,票房或许不是唯一的评价维度,但其市场表现的起落,也为创作者探索“历史叙事的大众化表达”提供了现实参照。

如何让沉重的历史不止于“节点性的情感宣泄”,而是真正成为全民愿意反复咀嚼的文化记忆,仍是值得思考的命题。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