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抗日题材影片,票房的差距咋这么大呢?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1:27 3

摘要:我能理解为什么《731》首周破12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能让很多电影人的心态崩掉。因为不少人对赵林山导演能拿到这样的成绩,打心底里是不服气的。他们会小声嘟囔一句:“换我来拍731,我也能拿十几亿票房,甚至几十亿呢!”

2025年9月24日刊 | 总第4099期

我能理解为什么《731》首周破12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能让很多电影人的心态崩掉。因为不少人对赵林山导演能拿到这样的成绩,打心底里是不服气的。他们会小声嘟囔一句:“换我来拍731,我也能拿十几亿票房,甚至几十亿呢!”

体现在网络发言上,会转化为:“白瞎了/浪费了/糟蹋了这么好的题材。”

在很多人眼里,《731》能拿十几亿票房,吃的是题材红利,甚至《南京照相馆》的30亿票房也是吃了题材的红利。似乎在特殊的纪念日前后,有些题材就会变成“预制爆款”。

然而,题材并非电影成为爆款的首位决定因素。即便都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影片,也会面临“同题不同命”。

票房,从30亿到1.1万

9月3日前后上映了八部纪念影片,从题材上均是取材于抗日战争的真人真事真历史,上映后的表现却大相径庭。

在它们都未上映的时候,业界普遍将阵容豪华的《东极岛》和筹备多年的《731》看作是今年纪念影片中的双雄。当时的《南京照相馆》宣传预热不够,很像是个来“凑热闹”的。

岂料上映之后,《南京照相馆》成了今年纪念影片中唯一的叫好又叫座。它既是今年暑期档能小幅超过去年的首席功臣,也是这批纪念影片中豆瓣开分的独苗。

《东极岛》则命运迥然。曾被业界认为是票房保障的大导演、大明星、大场面、大投资竟无一灵光。光靠一个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的题材亮点,自然无力回天。

经历了撤档再映的《731》,虽然在上映后掀起了一场强劲的票房风暴,但口碑上存在的争议,让它难以拥有《南京照相馆》般的长卖命。就算首周就斩获了超12亿的票房,猫眼专业版和灯塔专业版对它的总票房预测仍在15亿左右。

同在9月3日阅兵当天上映的《生还》和《营救飞虎》,一个取材于东北的抗战历史,一个取材于香港的抗战历史。

《生还》被导演高群书拍得中规中矩、一板一眼,口碑不算差,票房却定格在300多万。

《营救飞虎》被导演刘浩良拍出了动作类型片的风采,虽然取得了超过2000万的票房,但被很多网友批为“抗日神剧”。

这两部故事片,竟然都没有卖过纪录片《山河为证》(2814万)。

此外,《生还》只是我们普遍看到的纪念影片里票房最差的一部,实际上在大众视野之外,还有《火着枪响》和《校歌》两部体量更小的纪念影片,其“全国”票房仅有几万。过少的观影人次,也使得它们的豆瓣页面没有足够的打分人数来开分。

票房从30亿到1.1万,口碑从豆瓣8.7到开不了分。纪念影片还真是“同题不同命”啊!

历史“底版”,决定关注度

复盘一下今年纪念影片的观影体验和市场表现,我们能感受到,虽然都是取材自真实的历史,但创作上的细微差别,才是导致同题不同命的原因。

从市场反馈数据来看,抗战历史段落的全国知晓程度,会直接决定影片的映前关注度和票房号召力。

像南京大屠杀、731生化实验这样的历史段落,天然就比东北抗联、东江纵队更容易吸引到全国观众的眼球。

这也是为什么《南京照相馆》舍弃了曾用名《吉祥照相馆》。片名里的两字之差,就能为宣传省力不少。

《东极岛》取材的历史事件本来是缺乏全国知晓度的,好在前一年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帮忙狠狠地宣传了一波。该片的映前关注度就非常理想,猫眼和淘票票两大购票平台的想看人数、映前社交媒体上的热度、预排片和预售成绩都是暑期档的第一梯队。

上映初期,猫眼专业版和灯塔专业版对它的总票房预测曾高达11亿。但随后其口碑上的巨大争议引发上座率走低,导致票房表现乏力。

对比《东极岛》和《731》就能看出。都是在文本层面、电影层面引发了争议,拥有更知名历史背景的《731》明显更能保住预期的票房。

《东极岛》不像《南京照相馆》和《731》那样有全国知晓的历史背景,可以在背景之上选择故事、选择人物、选择切口。它是一个相对孤立的事件,甚至可以说只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场面。

因此,看似同题创作,《东极岛》实际上选了一个更难解的。

要苦难重温,不要记忆挑战

要说对历史的尊重,今年的纪念影片没有哪一部是需要被批评的。它们的创作都是基于大量历史资料而来,很多人物都能找到原型,很多情节都曾在历史上发生过。然而,它们给到观众的可信度却并不相同。

对原型改编幅度很大,相当于嫁接手法的《南京照相馆》反而是最让观众觉得可信,代入感最为强烈的一部。细节处处有历史依据的《731》,反而看得人一头雾水,频频出戏。

这就是同题不同解法带来的差异。

这两部影片的背景都是有极高国民知晓度的。也就是说,片中日本人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南京城是什么样子,731基地是什么样子,观众都是有预期的。创作者尽量不要用自己查到资料里的特殊案例去打破这种预期。

比如虽然资料里能查到731部队里有位名叫高桥加代的女军医,但是不能以此来艺术化创作一个特别班班长今村佳代(冯文娟 饰)。

观众是不会去查那么多资料的。放大化的特例会破坏掉他们的预期,带来不舒适的体验。这种不适,应该提前避免,而非映后才给观众补课。

如果是必须打破的预期,应该在片中就给出明确的介绍。比如“特设监狱”为什么那么干净、伙食为什么那么好,不能完全寄希望于观众去理解,而是得有更明确的交待。

主角太“个性”,不妥

还有就是对主人公的选择。今年这三大纪念影片,都不是人物传记,主人公的选择权基本上都在主创手里。看得出来,他们都有以小人物视角来切入的意识。

那么,是否要突出主人公的个性呢?

事实证明,主人公个性最弱的《南京照相馆》胜出了。努力塑造个性化主人公的《731》和《东极岛》,都有些事与愿违了。

如果单看主人公的个性塑造和演员表演,无论是《731》里的王永章(姜武 饰),还是《东极岛》里的阿赑(朱一龙 饰)和阿荡(吴磊 饰),都没什么问题。可是他们与其故事环境,并不像《南京照相馆》里的苏柳昌(刘昊然 饰)那么契合。

要知道,观众对那段历史里普通人的状态与反应,大致有一种预期和认知。解题的时候,别太跑偏。

王永章一些装傻充愣的行为,符合他江湖骗子的身份,可是一旦尺度大到引观众发笑,那在731这个时代背景下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阿赑是酷的,阿荡是帅的。可他们的酷和帅,是主创给历史人物加工出的现代审美。

这兄弟俩身上的魅力和他们之间的情感关系,能够讨好当下的年轻观众,却与电影里的核心事件没那么融洽。他们会跳出事件,甚至会抢戏。

相对而言,没有明确历史原型的苏柳昌,以及躲在吉祥照相馆里的其他几个角色,反而让观众觉得是可信的。观众会觉得在南京陷落后,南京的普通人就会是这种为了能活着先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

他们身上没什么预设的魅力,有的只是在事件中的挣扎,以及被激发出来的最后一搏。

取材真实历史的影片创作,还真不是只要这人、这事真的有过,就可以拿来随便用的。观众虽然是冲着历史而来,但他们不是来上历史课的。他们共情的角色,是代表了历史多数的角色,而不是代表了历史少数的角色。

因此历史人物和故事的改编,最好还是控制在观众对历史背景的大预期、大认知之内较为稳妥。

电影,没有题材“决定论”

《营救飞虎》和《生还》都有“首次在大银幕上讲述XXX的故事”的价值。只不过这种价值是社会价值、文艺价值,而非市场价值。

普通观众选择看一部电影,第一目的肯定不是为了去了解某个地域的历史知识。地域历史之间也没有可比性。你不能说东北的抗日历史就比香港的抗日历史更值得看。

再展开一些说,电影并不适合用题材来打差异化。电视剧领域,是可以用题材来打差异化的。比如《我是刑警》里写刑警、《南来北往》里写乘警、《驻站》里写驻站民警,都能取得不错的收视率和口碑。

可到了电影领域,这种细微的题材差异,往往就会变成题材跟风。比如你拍一个脑瘫患者,他拍一个肢体残缺,我拍一个听力障碍……拍着拍着,题材差异就被拍没了。大家从差异化竞争变成了同题竞争。

就好像今年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取材抗日历史的影片也并不是都有题材红利可吃。题材不是电影卖座的灵药,从选定题材到最终成片,还有很长、很考验功力的创作之路要走。同题不同命,全在怎么解。

来源:小爱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