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亲闺女放进襁褓当道具,平田康之顶着骂名演杀人狂,赵林山拿十年换一刀,这一刀割的不是票房,是有人想继续捂住的脓包。
把亲闺女放进襁褓当道具,平田康之顶着骂名演杀人狂,赵林山拿十年换一刀,这一刀割的不是票房,是有人想继续捂住的脓包。
80多个日本演员集体签字进组,片酬按中国三线标准给,合同里写着“允许国内观众现场骂,不回嘴”。
平田康之在中国混了二十多年,老婆是哈尔滨人,他比谁都清楚只要片花一漏,日本右翼能把他的社交账号炸成坟场。
他还是接了,因为剧组给他看了一段录像:1945年关东军撤退时把实验记录扔进松花江,捞上来的残页上留着婴儿脚印。
录像没声音,他看完一夜没睡,第二天给经纪人打电话说“去”,条件只有一个——片尾字幕给他真名,不用化名。
他要让老家的老同学知道,演屠夫的不是别人,就是当年班上最怕血的平田。
赵林山更绝。
筹备第三年,投资方嫌“太血腥”撤资,他把沈阳的房子抵押,凑了1200万,还不够拍半部片。
有人给他出主意:把孕妇实验改成“普通手术”,把婴儿镜头换成洋娃娃,审核快,票房稳。
他回了一句“那我还不如去拍喜剧”。
最穷的时候账上只剩90万,他把出生12天的女儿抱进片场,襁褓里垫的是真档案室借来的1939年纱布,上面还有褪血的编号。
孩子一哭,全场安静,摄像师的手抖到对焦失灵。
赵林山没喊停,他就要那声真哭——那声哭在八十多年前没机会传出来,现在得替它补一声。
日本取景那天,道具车刚停,当地一个90岁老太太拄拐过来,摸着军靴说“这是我爸的尺码”。
老太太不是来砸场,她站路边看了两小时,临走鞠了一躬,说“别删,删了他们就赖账”。
剧组收工回酒店,发现门口放着一纸箱,里面全是发黄的旧照片,背面写着“奉天”“平房”“731”。
没人留名,只留一张纸条:拍出来,我死了也能闭眼。
赵林山把照片锁进酒店保险箱,钥匙扔进马桶,他怕有人半夜来偷。
片子剪完送审,专家给出修改意见:减少人体解剖特写,淡化冻伤实验时长。
赵林山照单全收,回头把删掉的片段全放进日本版,一刀没动。
翻译字幕时,他让日方翻译把“实验材料”全部译成“人”,把“丸太”改成“中国人”,译员抬头问他“这样日本院线不会排片”,他回一句“排不排是他们的事,认不认是历史的事”。
平田康之回国过海关,被拦了40分钟,箱子翻到底,翻出一张剧照:他穿着军服站在婴儿保温箱旁笑。
海关年轻人盯着照片问“这是拍戏?”平田点头,年轻人把照片塞回箱子,递给他一张入境单,小声说“我爸是遗孤,谢谢你让他被看见”。
平田出机场没走VIP,故意走普通通道,通道口有右翼团体举牌子骂“卖国贼”,他摘下帽子鞠了一躬,头低得很慢,像在给谁上坟。
现在片子想在日本公映,发行商开出的条件是:片名改成《哈尔滨的冬天》,海报不能出现“731”三个数字,映后不许导演到场。
赵林山把合同撕了,直播里只说了一句话:“他们可以继续捂耳朵,但脓包已经烂到骨头,我不拍,下一代也要挖开。”
有人担心日本年轻人不会看,其实根本不用操心。
东京大学一个学生社团已经把预告片剪成三分钟短视频,发到TikTok,播放量三天破千万,评论区最高赞留言是“原来教科书那页空白,真的有人血”。
blood is still warm.
历史不是选择题,不看就能跳过,你躲得过银幕,躲得过下一辈的追问吗?
来源:莲乡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