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了役所广司的《树》中文版来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9:39 2

摘要:而小编最近读到了电影里役所广司饰演的平山先生偏爱的《树》的中文版,才终于看懂了这部电影的内核。

「完美的日子」需要一本《树》

戴锦华教授评价《完美的日子》时候说:“没有哪一部电影以这样独特的方式书写我们的时代。”

为什么《完美的日子》能精准击中当下的我们?

而小编最近读到了电影里役所广司饰演的平山先生偏爱的《树》的中文版,才终于看懂了这部电影的内核。

9月27日,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将放映「文德斯连映」之《完美的日子》。

本书也将作为重磅好礼在映后抽奖送出。

点击二维码即可参与本场《完美的日子》返场

联动彩蛋

我们发现电影《完美的日子》中主角平山先生经常看一本由日本作家幸田文所著的《树》而片中也有一个女孩名字叫Aya,二人的名字一样。

本片导演维姆·文德斯和联合编剧高崎卓马都在采访中亲口证实了这一点。这确实是他们精心设计的一个环节,而不是观众的过度解读。

在多次采访和映后谈中,本片编剧高崎卓马详细解释了这个设定的由来:

他向文德斯推荐了幸田文和她的随笔集《木》(树)。他认为幸田文的文字风格——质朴、克制,于平凡细微之处观察自然与生命,并从中发现深刻之美——与他们想要塑造的平山先生的精神内核完全一致。幸田文的文字本身就像是“木漏れ日”(Komorebi)。

高崎卓马明确表示,将女孩的名字也设置为“Aya”(文)是故意的。他希望创造一个“活生生的幸田文”出现在平山先生的面前。当平山在阅读幸田文的书,沉浸于那种精神世界时,现实中就出现了一个同样名字的、能够理解他内心世界的年轻女孩。这是一种诗意的呼应,让平山先生的内在世界与外在现实有了一个短暂而美妙的交汇。

女孩Aya代表了年轻一代中,依然能够感知和欣赏平山所珍视的那种“旧日美好”的可能性。她不像她的男友那样浮躁,她能欣赏Patti Smith的音乐,能被平山的照片所吸引,并最终给予平山一个充满理解和善意的吻。她就像是幸田文精神的年轻化身,告诉平山,他并不完全孤独。

《树》

「bc library」

作者: [日]幸田文

译者:史诗

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

出品: 未读/未读·文艺家

著者简介

✏️ 幸田文Aya Koda(1904—1990)

日本20年代受人尊敬的随笔作家和小说家。幸田露伴的次女。24岁结婚,10年后离婚,带着女儿回到父亲家。在幸田露伴去世后,陆续发表追忆父亲的文章,立即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品《黑色下摆》获得1954年日本读卖文学奖,《流浪记》获得新潮社文学奖和日本艺术院奖。其他作品有《斗》(获女流文学奖)、《父亲》、《弟弟》、《麻雀手册》等。

译者简介

✍️ 史诗

自由撰稿人,日语译者,旅行者。

著有《自游日本》,译有《续窗边的小豆豆》《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太喜欢了!这样的东京》等50余部日本文学文化作品。

01

什么样的生活,才能算完美的日子?

关于“完美”,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生活方式,都会有不同的定义。

但是,清洁工的生活,怎样才能称得上“完美”?

电影里的平山,正是一个不寻常的公共厕所清洁工。

安静的清晨,天蒙蒙亮,环卫工开始打扫街道。扫把沙沙的声响,是平山的“闹钟”。

起床、洗漱、浇花,买罐自助贩卖机的咖啡,把磁带塞进车载音响,平山就这样开始了60岁高能量打工人的一天。

不过,他打扫的不是一般的公厕。

电影里那些相貌各异、颇有风格的公厕,都是政府项目“东京公厕计划”的一部分,出自安藤忠雄、隈研吾等知名建筑师之手。

平山自然也不是我们印象里的清洁工。

他对待工作尽职尽责,在生活里也可以说是个极致J人,房间一尘不染,各种物品都摆放得井井有条。

更主要的,还是他的生活趣味。

他听上世纪的摇滚乐,热衷老式磁带,完全不熟悉时下的听歌软件;

他随身带着胶片相机,在午休间隙拍下树影;

他每天睡前读书,每周都会去二手书店淘书。

在他的身上,我们几乎看不到现代的痕迹,那些“过时”的生活方式将他包裹成一个精神富足的人。

他对外界保有敏感且细腻的情感,只是舍弃了物质的欲望,全然活在自己的节奏里。

哪怕妹妹当面问他“你就住这样的房子吗”,他也没有流露出更多的神情。

因而他一个人吃饭、睡觉、工作,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内容,观众也丝毫感受不到他的无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高度的自洽里,每个平淡的一天,都被活成完美的日子。

02

看树

是每个普通人都能拥有的幸福

在平山的文艺日常里,有一本书反复出现,书名上大大的“木”字也格外醒目。

就是这本幸田文的《树》。

平山在二手书店买到这本书时,老板还说:

“幸田文值得更多的赞赏,她明明只用些平常词句写作,但书却这么有内涵啊。”

相信每个看过电影的人,都对这本书印象深刻。

幸田文是日本20世纪广负盛名的女作家。

她是文豪之女,幼年丧母,接连经历亲人去世,体会过婚姻之苦,从四十岁开始写作,并屡获大奖。

这本《树》,记录了幸田文在13年间与树木的15次“交流”,松树、杉树、紫藤……每种不同的树,都像是性格迥异的朋友,带给人不同的温暖。

同幸田文一样,平山的前半生也同样不平凡,只是被刻意隐去了。

他有一个细微到容易被人忽略的习惯,是抬头看树。

他在每天出门时、在工作中路人上厕所的间隙、在午休期间频频地抬头。伴随着树影出现的,还有他嘴角扬起的微笑。

他还会经常用相机拍树,这些树也跟着记忆一起,进入了他的梦境。

外甥女问他:“那棵大树是你的朋友吗?”

平山笑笑:“没错,这是我的大树朋友。”

树沉默不语,但会用树影回应每一次抬头。

这个平时少言寡语的老人,与树达成了一次次心有灵犀的交流,略显孤单的日子里也增加了些许光亮。

这样的美好,虽然短暂,但已然可以治愈都市繁忙的心灵,成为我们在平凡日子里能拥有的最低成本的幸福。

正如片尾提到的关于日语“木漏れ日”的解释:

“树叶在随风摇曳时,缝隙间洒落的斑驳光影,它只存在于那一瞬。”

03

和树对话,找回活在当下的秩序

“就像人各有履历一样,树也如此。”幸田文在书里这样写。

倒木更新的鱼鳞云杉、沉默的巨杉、改变容貌的扁柏……在她的笔下,每一种生命在经历了生命的洗礼之后都依然美丽。

“花朵也好,叶片也好,生命的起始各有迟滞。”

她看花、赏叶,喜爱嫩芽初生的希望,也为弯木和枯木而悲哀。因为与树的交流,对生命的感悟会变得成熟、立体。

同时,在看树时,我们也总会想到人,想到记忆中柔软的部分。

她写到小时候不能比姐姐更快识别树叶种类而心生妒忌,成为母亲后没有给女儿买紫藤盆栽而后悔,还有对父亲的复杂情感,睹物思人,那些琐事里总蕴藏着波涛汹涌。

她也在一次次跋涉里,活出了坦率与从容。

想不到,一个抬头看树的微小举动,也能带来如此深刻的感悟,并在自我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难怪电影里平山会每天不厌其烦地举起相机拍树。或许,他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树分享心情,实现了内心的平衡。

就像影评人、策展人苏七七在给《树》的导读中写的:

“他用拍摄的动作和喷水的动作与树木同呼吸共命运,活成了一个消耗很少的、静默自足的人。”

说到底,每一次看树,都是一次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对过往记忆的审视。

这种学习找回生活秩序感、发自内心的同自我和解,或许才是电影《完美的日子》的真正内核。

“下次是下次,现在是现在。”

带着平山这句简单且富有哲理的话去看树、读《树》吧!

当我们试着像平山和幸田文一样,享受看树的宁静,体会每一个活在当下的瞬间,也许就能找到自己内心“完美”的答案。

bc二层会员部亦有展示

作者: [日]幸田文

译者:史诗

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

丛书: 未读

“木漏れ日”美学散文

日本知名散文家幸田文作品 简体中文版首次引进

“就像人各有履历一样,树也如此。”

从北海道到鹿儿岛,从儿时对姐姐的嫉妒,到成年后对女儿的遗憾,本书记录了幸田文在13年间与树木的15次“ 交流”。她以一双极具洞察力的眼睛凝视着树的来路和 归处,在这些回忆和感受中,探寻生命的意义。

本书也将作为9月27日「文德斯连映」的重磅好礼在《完美的日子》映后抽奖送出,观看《完美》的观众将有机会获得由bc好伙伴「未读」送出的《树》。

来源:未读选书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