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汉斯·季默这个名字,或许陌生,又或许熟悉。
大家好,我是王俊俊
今天是第3086天硬核不断更分享
防止失去联系!
对电影来说,配音配乐就是一切!
9月20日,一部音乐会纪录电影,悄然登陆了国内院线。
他在配乐界,是绝对的巨星!
汉斯·季默与朋友们
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汉斯·季默这个名字,或许陌生,又或许熟悉。
陌生在于,他始终隐于幕后;
熟悉在于,他创作的旋律,早已成为我们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从《狮子王》荣耀石上的生命轮回,
到《加勒比海盗》杰克船长的放荡不羁;
从《盗梦空间》层层嵌套的梦境,
到《星际穿越》穿越黑洞的孤勇。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这个德国人用他的音乐,为好莱坞的梦境,注入了灵魂。
这部电影,便是对他传奇生涯的一次巡礼,
一场在银幕上重现的朝圣之旅。
它不仅仅是一场音乐会的录像,更是一次深入幕后,与大师和他的朋友们
——那些塑造了我们光影记忆的导演、演员与音乐人
进行的一次深度对话。
与约翰·威廉姆斯等传统学院派大师不同,汉斯·季默的音乐之路上,始终刻着“叛逆”二字。
他1957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盛产古典音乐家的国度。
然而,他并未循规蹈矩地走上古典音乐的道路。
6岁时父亲的意外离世,让他与音乐结缘,却也让他对刻板的学院教育充满了抵触。
少年时代,他因不服管教被多所学校退学,最终随母亲移居英国。
在那里,他一头扎进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浪潮”摇滚乐的洪流之中。
他曾是多个电子乐队的键盘手,梦想成为下一个约翰·列侬。
这段摇滚青年的经历,虽然未能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
却为他日后的创作,埋下了最重要的种子:
实验精神与对电子合成器的痴迷。
在摇滚梦碎后,他转而为电视广告和英国中小成本电影谱写配乐。
1988年,命运的馅饼从天而降。
电影《雨人》的导演巴瑞·莱文森,偶然听到了他为一部反种族隔离电影《无声的岁月》所作的配乐,大受感动,
直接飞到伦敦邀请他为《雨人》配乐。
这部电影,不仅让汉斯·季默首次踏入好莱坞,
更让他一举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的提名。
从此,一个时代开启了。
《汉斯·季默与朋友们:沙漠之钻》这部电影,记录的是他在迪拜举办的一场盛大音乐会。
但它远不止于此。
影片穿插了大量汉斯·季默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合作者们的对谈。
这些人,是当代电影界最响亮的名字:
克里斯托弗·诺兰、丹尼斯·维伦纽瓦、比莉·艾利什、“甜茶”提莫西·查拉梅……
诺兰说,汉斯·季默不仅是一位作曲家,更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这句话,精准地道出了季默音乐的核心魅力。
他们的合作,始于2005年的《蝙蝠侠:侠影之谜》,长达12年。
在这些对谈中,我们得以窥见那些神级配乐诞生的幕后故事。
例如,《星际穿越》那首令人心潮澎湃的主题曲,
竟是在汉斯·季默完全没有看过剧本的情况下创作的。
诺兰只给了他一封信,信中只字未提宇宙,只说“这是一部关于父亲与孩子的电影”。
作为6岁就失去父亲的汉斯·季默,他立刻捕捉到了那种无法跨越的时差、父与子之间遥遥相望的永恒孤独。
而配乐中神来之笔的管风琴,正是诺兰的提议。
在季默看来,管风琴需要吸入大量空气才能发声,宛如人类的一呼一吸,
这恰好对应了主角库珀以凡人之躯,对抗宇宙法则的伟大与悲壮。
而在与丹尼斯·维伦纽瓦的合作中,我们看到了季默作为“骨灰级科幻迷”的另一面。
为了给《沙丘》创造出来自外星球的声音,他甚至开始自己制造“不存在的乐器”,
比如用不同长短的PVC管,调出诡异的音调。
影片开场那段非人类语言般的吟唱,瞬间就将观众拉入了一个充满未知与敬畏的异星世界。
更有趣的是,在一个看似是“男频爽文”的故事里,
季默却大量选用了女性人声,以此来暗示姐妹会才是幕后真正的操控力量。
这些幕后故事,让我们明白,汉斯·季默的配乐,从来都不是电影的附属品。
它不是在烘托叙事,它本身就是叙事的一部分,是电影基因里不可分割的DNA。
当然,音乐会本身也足够震撼。
一场狂野、奔放、充满生命力的摇滚现场。
舞台上,除了传统的管弦乐器,还有电吉他、合成器、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特打击乐器。
汉斯·季默本人,就像一个摇滚明星,时而弹奏钢琴,时而狂扫电吉他。
他的乐团成员,更是个个身怀绝技。其中,华裔大提琴家Tina Guo的表现尤为抢眼。
她拉奏《加勒比海盗》时,那种玩世不恭与狂野不羁,仿佛杰克船长亲临现场。
影片的视觉呈现,也极尽巧思。
为了契合音乐的主题,乐团特意寻找了不同的场地进行重新演奏。
最美的一幕,莫过于在迪拜的阿尔瓦斯尔广场演奏《星际穿越》。
穹顶的灯光不断变换,如浩瀚宇宙,星辰闪烁,与管风琴的神性之音交相辉映,创造出一种令人屏息的沉浸感。
然而,这部电影也映射出一个令人无奈的现实议题:
艺术与商业的困境。
自9月20日上映以来,《汉斯·季默与朋友们》在豆瓣获得了高达8.9的评分,但其在院线的排片占比,却低至0.4%,且仍在不断下降。
这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
一部在核心影迷群体中口碑爆棚的作品,却在主流市场中难觅踪影。
这背后,是当前电影市场对于“非叙事”电影的普遍冷遇。
对于习惯了强情节、快节奏的观众而言,一部以音乐为主体的纪录片,似乎天然地具有观影门槛。
但这种偏见,恰恰可能会让我们错过一次真正纯粹的、回归电影本质的体验。
电影,本就是光与声的艺术。
当声音被提升到与画面同等,甚至超越画面的高度时,它所能带来的情感冲击,是任何语言都无法比拟的。
汉斯·季默的音乐,之所以能打动全世界的观众,在于他总能用最简单的旋律,去触碰人类最共通的情感。
正如诺兰所说,他是一个极简的作曲家,却有着极其复杂的创作意识。
当那些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与之相关的电影画面,便会不受控制地在脑海中浮现。
与其说我们是在看一场音乐会,不如说我们是在重温自己过去二十年的光影记忆。
汉斯·季默用他的音乐,为我们的人生,标注下了一个个刻度。
在这场献给耳朵的史诗里,我们怀念的,不仅是那些伟大的电影,更是那个相信英雄、相信梦想、相信爱能穿越时空的,黄金时代。
我的建议是,不要错过在电影院大屏幕,欣赏这种顶级盛宴的机会。
来源:俊俊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