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记者包场看《731》:一场跨越国界的观影背后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3:23 2

摘要:近日,“外籍记者包场观看电影《731》” 的消息,在公众视野中激起强烈反响。这一行为并非单纯的文化消费,更像是一次跨越国界的历史对话邀约,让那段镌刻着民族伤痛的黑暗过往,再次走进国际视野的聚光灯下,也引发了人们对历史记忆传播与守护的深度思考。

近日,“外籍记者包场观看电影《731》” 的消息,在公众视野中激起强烈反响。这一行为并非单纯的文化消费,更像是一次跨越国界的历史对话邀约,让那段镌刻着民族伤痛的黑暗过往,再次走进国际视野的聚光灯下,也引发了人们对历史记忆传播与守护的深度思考。

电影《731》自官宣起便承载着特殊的历史重量。它以纪实性的影像语言,直面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在我国东北犯下的滔天罪行 —— 这支打着 “研究防疫” 幌子的部队,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将无数中国、苏联及其他国家的无辜平民当作 “实验材料”,进行活体解剖、细菌感染、冻伤实验等一系列违背人伦底线的暴行。据史料记载,仅在哈尔滨平房区的 “特别军事区域” 内,就有数以万计的生命死于非人道实验,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被摧残的家庭,一段段无法磨灭的民族伤痛。这部电影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普通的艺术创作,它更像是一座 “历史纪念馆”,用镜头将散落的史料串联成具象的记忆,让观众在光影中触摸历史的温度与重量。

外籍记者主动包场观影的举动,背后折射出多重深层意涵。从国际认知层面来看,尽管二战历史早已成为全球共识,但在西方舆论场中,关于日军侵略亚洲的细节叙事仍存在 “盲区”—— 多数人知晓日本发动战争的宏观事实,却对 731 部队这样的 “隐秘暴行” 知之甚少。有历史学者指出,长期以来,日本右翼势力通过篡改教科书、淡化战争罪责等方式,试图掩盖 731 部队的罪行,导致部分国际受众对这段历史缺乏完整认知。此次外籍记者的主动探寻,正是对这种 “认知空白” 的填补,他们以观察者的身份走进影院,本质上是对历史真相的尊重与追问。

从传播价值来看,这一行为也为历史记忆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外籍记者作为跨文化传播的 “桥梁”,他们的观影感受与报道视角,将成为国际社会了解 731 历史的重要窗口。若能基于客观史实进行报道,便能让更多海外受众跳出 “西方中心主义” 的历史叙事,看到亚洲战场被忽视的残酷一面。正如一位参与观影的外籍记者在采访中所说:“影像带来的冲击远超文字史料,当看到实验受害者的痛苦挣扎时,我才真正理解这段历史对中国人民的意义。” 这种 “共情式认知”,正是打破历史认知壁垒的关键。

当然,面对这一事件,我们也需保持理性思考。有声音担忧,部分外籍记者可能受自身文化背景或预设立场影响,对电影内容产生偏差解读,甚至被别有用心的势力利用,弱化历史的严肃性。这种担忧并非无的放矢 —— 此前曾有西方媒体在报道相关历史时,存在 “模糊罪责”“平衡叙事” 的倾向,将侵略行为包装成 “战争悲剧”,忽视加害者与受害者的本质区别。因此,在肯定外籍记者关注历史的同时,我们更需通过多元渠道强化历史叙事的 “主体性”:一方面,继续通过纪录片、学术研究、文物展览等形式,向国际社会提供更丰富的史料支撑,让历史真相有 “据” 可依;另一方面,鼓励国内学者、文化工作者与外籍媒体人开展深度对话,在交流中澄清历史误区,避免真相被曲解。

此次外籍记者包场观影《731》,终究是一次意义深远的 “历史对话”。它让我们看到,历史记忆的守护从来不是单一国家的 “独角戏”,而是需要全球有识之士共同参与的 “接力赛”。在当下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们既要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国际社会了解历史真相,也要以坚定的立场捍卫历史记忆的完整性 —— 因为对 731 暴行的铭记,不仅是对受害者的告慰,更是对人类文明底线的守护。

未来,期待有更多像《731》这样的作品出现,让历史影像成为跨越国界的 “通用语言”;更期待每一个关注历史的人,都能成为真相的传播者、和平的守护者,让那段黑暗历史不再重演,让和平的种子在全球范围内生根发芽。

来源:动感影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