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题材类型的《南京照相馆》在IMDb中倒是拿到了8.1的高分。而豆瓣中关于《731》这部电影的影评同样腥风血雨,料想开分也不会太高。
《731》豆瓣评分未开,海外的IMDb评分先出来了:3.2。
同题材类型的《南京照相馆》在IMDb中倒是拿到了8.1的高分。而豆瓣中关于《731》这部电影的影评同样腥风血雨,料想开分也不会太高。
图源:IMDb
照常理来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样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大日子里,又有这样一个绝对“不会出错”的题材加持,《731》不该是这样的评价。
事实就是,在一路高涨的票房背后,有人玩砸了游戏。
《731》口碑到底翻车在了哪里?对我们艺术设计生来说,大家又可以从这部电影中汲取哪些反思呢?一起来聊下。
电影《731》
故事的主线,以姜武饰演的假冒英雄的小人物王永章角度进行叙述。讲述他被抓入“特设监狱”后,凭借着小聪明混成了日军杂物工。并目睹了日军惨绝人寰的反人类人体实验的真面目,决定要带领被关押的同胞逃出去。
其实这个情节多少有些在致敬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比如两部影片都是以越狱作为主要情节,并且逃亡路线都被画在一本类似圣经的书里。但问题是《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美式英雄主义诞生的产物。而《731》中需要的或许不是英雄,而是“正视历史的客观阐述”。
《肖申克的救赎》
那即便我非要从小人物王永章带领大家越狱这个角度来讲故事,你的故事得合理啊。
就比方说《731》有个情节,说731在监狱里建了一个巨型中药库,然后有一天他们送了一个鼠疫患者到牢房里。男主一路潜伏,顺手按死了几个日本兵,从中药库取走了几味药材,回去一天就把鼠疫治好了。
看完就exc??导演你好歹尊重下科学,这可是干掉欧洲三分之一人口的“黑死病”啊!
图源:B站《【二补】《731》全抽象剧情大盘点!尊尊又重重历史!》
类似这种“跑题”及“夸大设计”的行为,在大家的项目创作中也十分常见。
尤其很多工业交互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在产品中叠加更多的功能。举个例子,比如有同学设计一款面向老年人的智能手环,为了体现 “科技感”,加入了大量复杂的交互功能,完全没有考虑到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接受程度和操作习惯。
一度成为苹果设计“黑历史”的2016年第一代touchbar,过于复杂的交互让用户经常误触
还有些朋友喜欢乱加科技。比如有次在学生选题中,便出现一些学生想在“月经杯”做设计,通过加入设备,实现智能检测。想法本身没问题,但芯片的加入让产品变得更硬、更厚实,它和月经杯柔软的特性就会发生冲突。
不是什么东西火我们就往里加什么东西。而且同学们也要知道哪些东西对你是最重要的。
康石石24届学员Z同学 获 爱丁堡 Design for Change MA 金匠、金斯顿、拉夫堡 MA / MSc offer
比如Z同学一开始在做一个导航项目时思绪就特别多,想在除了普通出行路线外再为客户提供“无障碍路线”/“美食路线”的选项,而关于这个选项也仅仅是用文字标出来。但如果不能把路线也显示出来,用户会对自己的选择没概念,于是我们就指导学生将其变成了多个路线的分屏,而不是单纯的文字。
另外她还设计了一款急救功能,但学生没意识到这款功能是亮点,甚至想将其隐藏起来。但如果一旦有人需要用到急救功能,那一定是非常非常紧急的,它一定要放在最容易找到的位置!调整后就安排在用户最常使用的出行支付刷码页面了。
在中国的抗日神剧中,日本人总是被塑造为面容扭曲、智商低下的角色。不过没想到《731》这部号称是历史写实片中也能出现这么多。比如看守的日本兵都像个愣头青,被小孩变戏法般地偷走了钥匙;还有片中展示日军拿活人做实验,但对实验的严谨度展现是一点没有,只有纯粹的虐杀。甚至作为电影最大的看点,人体实验的镜头,加起来可能都不超过10分钟!!
里面的人物无论大小,都像个工具一样,没有太多深刻的人物画像,麻木推动故事前进。
《南京照相馆》
对比来说《南京照相馆》对人物塑造的就很好,影片中有一段,将一张张南京市民的生活照和被屠杀的画面交错对比。让人一秒就带入“每一个生命都有重量,而他们正在被残忍杀害”的真实悲象。
同时,《731》中还有一个最令人诟病的地方,就在于导演的“意向化”表达!
什么日本女军官在福尔马林里潜水;男主路过焚尸炉突然有NPC复活给主角发任务;小男孩在越狱时飞在半空;然后众人越狱成功后,甚至还给放了个烟花……
影片中这俩神奇的片段已经被观众做成表情包了
活生生把一部纪实片演成了超现实文艺片。这其实就是太过于放大“个人价值观”产生的问题。
你比如现在很多同学在创作项目时,会做一些和人的情绪有关的东西。但即便做个人情绪,你也要注重用户体验。可很多同学会站在一个特别高的视角,甚至完全抛弃别人的看法和感受,无限放大个人感受,“我即世界”。那你在创作作品时,是没有一点可观性和传达性的。
对情绪类的作品,你想把它做好更需要的是可交互、可传达。
康石石24届学员M同学 作品集项目《情绪博物馆》 保研 同济大学 智能媒体交互
比如M同学,他就以情绪为交流载体,设计给予用户不同情绪体验的一款心理健康社交平台。
它由八个情绪展馆组成。用户可以走进展馆,与陈列的物品进行交互,切身感受物品背后的情绪故事。也可以扫描并上传身边的物品与场景,成为展馆中的展品,与世界各地的用户分享你此时此刻的情绪,以情绪为语言冲破文化的隔阂进行社交。
从《战狼2》开始,凡爱国题材电影必爆的定律在《东极岛》、《731》身上开始口碑逆转。如果这类电影曾经在观众身上收获过多少赞誉、吃到多少红利,那在口碑翻车后,就会席卷回多少愤怒。
按一句豆瓣网友的激烈评论,他最生气的就是这部电影“敢拿中国人最痛的伤口来糊弄、娱乐、变现。”
图源:豆瓣
更何况《731》这部电影的上映多少带着政治任务,它卡在人民爱国情怀最为高涨的时刻上映。呈现的作品本应更具有教育功能,也更应有在全世界传播“反战思潮”的划时代意义。
结果端上来的成果用全片最后一句台词来形容:
王永章,你讲的故事真烂。
可见,在任何文学艺术创作上,从来都没有绝对安全的题材。
在艺术设计中,也有这么一些看似安全的选题。比如保研中的“非遗”、比如投奖竞赛中的针对边缘群体的可穿戴设计、解决大众痛点的智能产品设计、让玩家改善坏习惯的严肃游戏等等。
但是以传统文化为例,你如果对这个文化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做出来的就只能是“无用的设计”。
康石石学生Z同学 “非遗”水族马尾绣服装设计项目 获 米兰理工大学 时尚系统设计 LCF 时尚未来、纺织品设计 offer
最近康石石学生准备九推,有些学校会发题目让考生提前去做。比如有所学校的考题就是发来一个图案让学生去做后面的衍生IP。有些学生看见这种题,就开始套公式,比如我要做一个小人,一个吉祥物,或者做某个纹样当IP。
可实际上首先你得了解这个图案背后的文化吧,甚至要了解这个纹样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思考你要为谁创作?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什么?无论如何我们做出来的商品,至少得有人愿意掏钱买单对吧。
再一个就是你要了解真正的用户需求。
比如学生W同学认为只要在社区中设计堆肥机器,社区居民可以把日常的厨余垃圾扔进堆肥机器进行转化,之后大家再把转化好的肥料自行取走,带回家栽花种菜之类。
结果实际测试下来发现大家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不高,社区居民压根不爱用这个堆肥机。
Y同学调研中
后面Y同学推翻了自己一开始的想法,直接跑去社区做采访,跟大爷大妈们聊天,通过一手调研后将项目重点转到如何鼓励居民有效利用堆肥机器这点上。采用循环经济的模式,把社区跟城郊果园联系起来,将社区转化的肥料用于果园、用于农场,生产出有机食物后,再以优惠价格贩卖回居民手中。
而这种基于真实的存在的问题而立项的设计,最后果然更受用户欢迎了,也成功拿到了含金量超高的 Core 77 Student notable 和 EIT 人机交互offer。
康石石24届学员Y同学《C-Loop》项目 获 EIT 人机交互 MSc offer
所以说无论好的电影,还是好的设计创作,归根结底是打准你的用户需求,让你的用户为之喜爱和买单。
所以即便网络中出现了类似:“为什么你们要对一个红色电影如此苛刻”、“只要他拍出来了身为中国人就必须支持”的话语。康石石仍然要顶着压力对《731》进行“恨铁不成钢”式的抨击。就如同我们做设计,以后同学们会接手很多不同类型的工作,你不可能永远在大学校园里做课题,这些工作有的充满公益性质,有对外宣传,有教育功能,那你在设计的时候就必须想到你的受众群体,而不是在做一些浮于表面的美工。
立人立身,能挑起身上的责任是很重要的事情!
来源:康石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