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31》在内地五天破六亿,香港却跌到四点八分,票房曲线像一把劈开的刀,把同一段历史活生生切成两张脸。
《731》在内地五天破六亿,香港却跌到四点八分,票房曲线像一把劈开的刀,把同一段历史活生生切成两张脸。
电影一开场就用黑底白字标出“人体水分蒸发量74%”这一行数据,观众还没坐稳,就已经被实验室里的铁床和汽灯钉住。
内地院线检票口排队的年轻人很多是听到短视频里“太真实”的弹幕才来的,香港油麻地百老汇门口竖着的牌子却写着“部分观众不适请谨慎购票”。
把两地票房换算成比例,大概是七比一,可评分反过来,两地的情绪落差远远超过数字本身。
为什么同样是一具被冻伤的手部标本,有人看到民族伤痕,有人只看到血腥画面。
拿镜头语言拆开看,导演把特写留给手术刀切入皮肤的纹理,留给小孩因鼠疫高烧而扭曲的嘴角,却没有给任何一个加害者正面的大段独白。
这样的剪裁在内地社交媒体被解读成“还原真相”,在香港影评区却被标记为“单向灌输”。
背后的差别不在技术,而在谁掌握了解释权。
对很多香港观众来说,战后的英国殖民教育把这段历史归进了“东亚战争”的脚注,课本里只有三行字,连“细菌战”三个字都没有出现,冷不丁被放大到IMAX幕布上,视觉冲击自然大得多。
再看排片。
内地影院一天最多给到三十五场,黄金时间全部锁死,午夜场依旧满座;香港只有六家商业影院愿意长线放映,都是下午三点左右的场次,观众以中老年为主。
院线经理私下讲得很直白:片方给的补贴高,不卖爆米花也得排,可是撑过首周就没有优惠,立刻撤。
两边的资本算盘都很清楚,内地片方要的是话题扩散,香港影院要的是当期回本,谁也没打算赔本赚吆喝。
如果把镜头拉远,同样的割裂早在《湄公河行动》就发生过。
那部电影在豆瓣是八点零,在香港匿名打分区跌到五点九,理由也相似——“太正”。
主旋律这三个字在香港院线像是带刺的标签,只要沾上就有人本能皱眉。
问题是,《湄公河》讲的是跨境缉毒,《731》讲的是活体解剖,前者好歹还能用“警匪动作”的外衣遮掩,后者连外衣都不给,直接把人按在实验台上。
于是“太血腥”就成了最顺手的挡箭牌,省得在民族叙事和个体感受之间选边站队。
更深一层,有人在害怕。
怕的不是画面血腥,怕的是画面逼他们承认一段从未认真学过的历史。
怕的是一旦承认,就要重新追问:当年英国殖民把战犯移交给谁,为什么没有审判名单,香港的日占三年到底是怎么过的。
这些问题在中学的公开考试里都不会出现,却在漆黑的电影院里突然站到面前,谁都会下意识想逃。
于是低分、退场、一句“消费苦难”就能把责任推给导演,推给镜头,推给“民族情绪”,自己继续安心吃下午茶。
电影散场后,内地社交平台热搜是“勿忘国耻”,香港本地论坛的热门词是“过度渲染”。
两边都登上榜首,却没人真的在讨论同一部电影。
片方早知道会这样,提前准备了两个版本的预告:内地版突出“历史真相”,海外版突出“人性反思”。
香港看到的就是海外版,可仍然挡不住评分往下掉。
说到底,电影只是镜子,裂痕早就埋在镜子外。
对比之下,那边根本没有院线敢接,直接进了串流平台,上架首日播放量冲到第三位,评论区却关了。
没有评分,没有讨论,连争吵都省了。
禁掉争议比面对争议更容易,银幕上的铁床再硬,也硬不过按钮一关的轻松。
三地同文同种,却各自用票房、评分、下架三种方式完成了一次集体沉默。
《731》给出的数字是精确的:三千名受害者,一百五十场实验,气温零下三十度,通风时间四十分钟。
可人类社会对同一段历史的感受偏偏无法统一度量衡。
电影能做的只是把冻伤的手指举到你眼前,至于你看见的是哪一段旧账,全看你自己兜里揣着哪本账簿。
要是那片铁床就在你眼前,你敢伸手摸一下吗,还是转身就走?
来源:高冷明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