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反映历史真相的影片|李 芳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20:31 2

摘要: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7月30日夜晚,天津落入日本之手。8月13日至11月12日,著名的淞沪会战,以失败告终。上海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而后,日军趁势向南京进犯。

《南京照相馆》,反映历史真相的影片

作者 李 芳

在“九·一八”前夕,我随着学校生物学院老教授协会,来到圣熙八号的嘉年国际影城,观看了一部上映不久的反映战争历史的电影《南京照相馆》。

(后排·生物学院老教授)

电影《南京照相馆》以大量的杀戮镜头及其深沉的历史笔触和震撼的艺术表现力,将我们带回到那山河破碎,血雨腥风的1937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7月30日夜晚,天津落入日本之手。8月13日至11月12日,著名的淞沪会战,以失败告终。上海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而后,日军趁势向南京进犯。

(日军进犯南京·电影截图)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屠杀进行了6个星期42天,遇难人数超过30万,电影用大量的镜头记录和反映了大屠杀的惨烈场景,充分展示了日军的罪恶行径。

南京沦陷后,一群手无寸铁、在战火中挣扎求生的普通百姓,为躲避日军杀戮,藏身于“吉祥照相馆”内,他们以惊人的勇气、超常的智慧和勇敢的牺牲精神,坚定了传递日军屠城真相,守护民族尊严的信念,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生命凯歌。

邮差阿昌为求活命,冒充照相馆学徒,在日本翻译王广海的胁迫下为日军冲洗胶卷。白天,他与毓秀假扮夫妻以迷惑日军,夜晚,则向藏身暗处的照相馆老板老金苦学冲印技艺。在冲洗胶卷的过程中,他意外地冲印出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证照片。随着一张张照片的浮现,一幕幕日军残暴屠戮、肆意奸淫、砍头活埋的画面展现在眼前;鬼子们一副副狰狞的笑脸和同胞们痛苦绝望的惨状,使他的内心被巨大的屈辱与愤怒彻底点燃,而后他冒死将这些滔天罪证保留下来。

(南京大屠杀·电影截图)

这些胶卷记载着日军屠城的大量滔天罪证,承载着南京城的血与泪。影片围绕着胶卷的冲洗、保存、传递等情节,把不同人物的命运和南京大屠杀的各个场景紧紧地串联起来,展现了他们在生死抉择和绝境中的挣扎与觉醒。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们,也被卷入到一场民族尊严与历史真相的抗争之中,他们不仅以身价生命保存了这些满载罪证的胶卷,而且开始谋划着如何将胶卷运送出去。

然而,南京城内,日军岗哨密布,封锁严密,没有日军颁发的通行证,插翅难飞,无法出城。而他们手中只有两张通行证,多数人难以出去。他们只好由男女两人将老金家的婴儿装入手提箱内出城运送照片。在出城时,因婴儿啼哭而暴露了行踪,此刻金老板高喊“底片比命重要”,于是他举起相机扑向日军,为保护他人和真相而主动牺牲。这一情节强化了他对守护底片的坚定意志与壮举。最终,那些沾满着血泪的胶卷,成功地穿越了日军层层封锁线,到达了军事法庭,成为了审判日军战犯铁的证据。

(主要演员·电影截图)

《南京照相馆》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电影,作为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观看后,心灵再次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与洗礼,并对伟大的抗战精神、深重的民族灾难,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深刻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简介:李芳,男,生于1951年5月,甘肃省古浪县人。1975年9月入云南林学院(原北京林学院迁云南)读书,1978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终身从事林业高等教育和党务工作。2011年6月退休。空余时间读书写作,偶有文章在媒体发表。

来源:丰融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