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下,电影《窗外是蓝星》正在全国各大院线热映。这是中国首部8K太空电影,也是世界第二部在太空实拍的电影。电影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首次执行在轨驻留6个月任务为蓝本,从航天员王亚平的视角出发,带领观众奔赴一场充满中国式太空美学的非凡旅程。
川观新闻记者 宁宁
眼下,电影《窗外是蓝星》正在全国各大院线热映。这是中国首部8K太空电影,也是世界第二部在太空实拍的电影。电影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首次执行在轨驻留6个月任务为蓝本,从航天员王亚平的视角出发,带领观众奔赴一场充满中国式太空美学的非凡旅程。
《窗外是蓝星》电影剧照。电影官方图
当银幕亮起,400公里外的中国空间站仿佛瞬间拉近距离,8K摄影机的镜头扫过青藏高原的雪冠、辽东半岛的海岸线,掠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褶皱、京津冀城市群的璀璨,每一个画面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这颗蓝色星球上所有壮丽河山,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电影背后,太空拍摄远非地面那般容易。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抵达中国空间站,他们还身兼太空摄影师、演员等职务。更不为人知的是,拍摄设备先于他们抵达。
如何把摄像机送上太空,让航天员们便捷取用,最后是否跟随航天员返回地面?近日,记者采访了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四川航天系统工程研究所宇航团队,揭开谜题。
《窗外是蓝星》电影剧照。电影官方图
太空拍电影大有不同,拍摄设备提前抵达空间站
在太空拍电影与地面有何不同?答案是大有不同,体现在设备、人员、进度、运输等方面。
本次太空电影的“拍摄团队”仅仅神舟十三号乘组三人,地面支持也很少。“他们在地面接受了短暂的电影拍摄培训,在空间站既是演员又是摄像,还是场记、服装、道具、动作指导等,可谓身兼数职。”四川航天系统工程研究所宇航团队设计师李鹏介绍。
与地面不同的是,导演无法现场坐镇,只能远程指挥。团队成员分享起一个细节,“按导演的话说,‘剧组’在太空的拍摄进度,需要通过电视新闻来获得,这太有意思了。”
就拿设备来说,在太空拍摄电影,8K摄像机经过了专门改造和地面演示验证,从而适合舱内漂浮使用,还增加了搭扣、手持支架等,这些与地面都很不一样。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家不知道的是,早于神舟十三号乘组,摄像机和40个储存体,就“乘坐”天舟三号货运飞船提前抵达中国空间站。
实际上,自天舟一号起,四川航天系统工程研究所宇航团队便担任起中国空间站货运保障分系统研制的大梁。本次拍摄中,团队主要负责摄像机和储存体的上行、在轨使用以及下行。简单来说,就是送上去、供航天员使用、再送回地面。
就上行来说,团队提供了一整套方案,包括提供上行装载接口,设计力学防护方案、舱内装载布局以及航天员在轨取用工效学细节。经过一系列环境试验、工效学以及医学指标验证后,团队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将拍摄设备进行总装,最终随天舟三号飞船顺利进入空间站。
进入空间站后,拍摄设备立马切换状态,关键是要便于航天员取用、拍摄及放回。此外,团队还要负责提供下行方案,也就是为40个储存体提供返回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摄像机并没有一同返回。“这是因为下行搭乘的是神舟飞船,比上行时‘坐’的货运飞船空间更小,因此资源更为寸土寸金。”李鹏说。
为此,团队反复比较保障方案,在尽量不占用飞船资源的情况下,既要提供可靠的保障防护,还要方便航天员在轨操作实施。“最终我们成功将拍摄完成的储存体,随神舟十三号飞船送回地面,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影画面。”
天舟三号封舱一周前接到神秘拍摄任务
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中,台词引用了狄兰·托马斯的诗句“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让人印象深刻。在本片中,摄影师、演员、航天员王亚平同样自述“太空并不温和,相反充满了危险”。
无论在轨还是地面,任何一点小失误都可能会带来灾难。因此,将拍摄设备送上空间站绝非易事,更何况当时任务来得很急。团队设计师李丹回忆起4年前的夏天,直言压力不小。
2021年,我国正准备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导演团队由此萌发了太空拍摄的想法。当年夏天,距离货运飞船封舱只有一周,团队接到了这一神秘的拍摄任务,难度可想而知。
“如果在家里,摄像机往包里一装、车上一放,就出去旅行拍摄了。但把设备妥善地带上天,可一点也不简单。”李鹏说。
良夜并不温和,而是紧张与忙碌。团队启动货物装载应急研究项目,白天设计、晚上生产,把一天掰成两天用,争分夺秒在地面一一推演摄像器材各部件在轨的运作模式、保障需求,发现存在不足条件就抓紧商讨解决方案,满足空间站舱内不同于地面的使用条件。
李鹏介绍,空间站上行装载方案讲究的是医学指标高、重量轻、体积占用小,其材料选用、构型设计,思路、方法和地面的运输很不一样。
比如在所有拍摄器材里,又长又重的精密镜头是保护的重中之重。“经过与设备方的反复沟通确认,对镜头部位采取了特别的防护设计,并经过一系列的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才形成正式方案。”
又如储存体,由于它本身很薄、易损坏,如果进行加厚保护,又不方便航天员在轨取放,利用率就会降低。“我们就要从方便航天员拿出来、放回去来考虑。”
正如前面谜题揭晓,拍摄完毕,摄像机留下,储存体随神舟飞船返回地面。但这也绝非易事:40个储存体放在神舟飞船内部哪里、飞船允许使用多少空间和重量、该处的力热环境条件如何、如何保护才能做到既小巧又安全……
“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一设计与验证。”李鹏说,在几天内,团队提出解决方案,并与各方达成一致。
多处细节让人印象深刻
9月初,电影预告片上映,李鹏在手机上刷到后十分兴奋。院线上映的第一天,他带着家人去观影,其间就着电影画面,不断地给孩子科普太空微重力知识。“孩子知道我们为太空电影出了一份力也觉得很自豪。”
除了太空微重力、太空讲座、天地对话,电影中我国空间站的第一位“快递小哥”天舟二号“回家”也让不少网友印象深刻。
画面显示,2022年3月27日,在王亚平的道别声中,伴随空间站飞行了10个月之久的天舟二号与空间站分离,在单飞4天后于3月31日黄昏受控再入大气层,飞船绝大部分器件已在大气层中烧蚀销毁,少量残骸则落入了南太平洋尼莫点附近的预定安全海域。
“原来它的回家是一次性、毁灭性的。”网友不禁发出感叹。这背后,其实是对货运飞船成本与可回收技术方案的平衡考量。
李鹏解释,相比神舟飞船体积小、可返回,天舟货运飞船要大得多,防热、可控燃料等成本更高,要让其返回无疑更昂贵。因此就返回来说,考虑的是尽量用较少的代价实现回收。“此外,由于太空垃圾不能丢在太空中,天舟货运飞船带走了大量太空垃圾,随着其坠落而销毁。”
李丹观看电影后认为,太空电影由航天员拍摄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让观众能近距离、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空间站舱内的场景、航天员的日常,体会从空间站俯瞰美丽地球的震撼。
“套用我们航天人的一句话,我已观影,状态良好。”李鹏说。
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