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是一部“讨好”观众的电影,它触及聋人群体最敏感的“手口之争”,试图回答一个长期存在却少有人深究的问题:聋人到底该如何沟通、如何生活、如何被社会理解?
豆瓣8.3分、登顶口碑榜、金马影后加持——这部名叫《看我今天怎么说》的电影,在2025年华语片中无疑是一匹黑马。
它没有商业大片的流量噱头,却凭借真诚的叙述、扎实的表演和对社会议题的深耕,赢得了观众的真心点赞。
这不是一部“讨好”观众的电影,它触及聋人群体最敏感的“手口之争”,试图回答一个长期存在却少有人深究的问题:聋人到底该如何沟通、如何生活、如何被社会理解?
影片的三位主角代表了三种典型的听障人群:
叶子信(由游学修饰演)是先天性聋人,出生在聋人家庭,从小使用手语,拒绝助听器等科技辅具,对“口语教学”有天然抵触。他的坚持并非叛逆,而是对聋人文化的认同。
方素恩(钟雪莹饰)则是后天失聪者,在母亲的坚持下接受了人工耳蜗手术,从小接受口语教育。她不懂手语,进入职场后却发现自己虽然“听得见”,却始终被贴着“聋人”标签。
吴昊伦(吴祉昊饰)是从小植入耳蜗的聋人,掌握手语和口语,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他在片中既理解叶子信的坚持,也理解方素恩的挣扎,连接着两个极端。
在一次公共演讲中,方素恩提到“科技的发展会让这个世界上再没有聋人”。这句话触动了叶子信,他当场打断演讲并愤怒离场。
这不是简单的争执,而是两种身份认同观念的对立——科技是否真的是解决“聋人问题”的唯一道路?
叶子信因此失去工作,转而和吴昊伦合作成立聋人洗车品牌;方素恩则在职场中陷入困境,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真正选择了想要的生活。
影片没有用强烈的情绪推动剧情,而是通过真实细节推动观众思考。方素恩发现自己的人工耳蜗出现故障,需要再次手术,让她开始重新理解叶子信的立场。叶子信邀请她去潜水,她却因为耳蜗无法承受水压而不得不拒绝。手语与口语之间,哪种方式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语言?
长期以来,全球多数聋人学校以口语教学为主,手语甚至曾被禁止。直到2010年以后,双语双文化教育逐渐被认可,手语教学开始被正视。电影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通过个体命运呈现出群体的处境。
导演黄修平早在2013年,他的电影《狂舞派》就关注青少年自我认同与群体归属。《哪一天我们会飞》则延续对青春成长的温柔描绘。这一次,他以聋人作为切入口,尝试探讨如何在社会规则与自我认同之间找到平衡。
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在特定环境下的真实反应。电影结尾提出的命题是开放的:“只要能让你自由自在、简简单单、以我为荣,那就是最适合你的参考答案。”
这不是一部关于“励志”的电影,而是一部关于“选择”的电影。在当下这个多元与同化并存的社会中,如何看待差异、如何接纳不同,是一个需要被不断重申的问题。
《看我今天怎么说》不是在替聋人发声,而是在告诉观众——让他们自己说。
来源:妇产科医生小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