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团队重磅回归,这部国产新片让人眼前一亮!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4:20 2

摘要:题材也五花八门,甚至一些看似冷门的主题同样能出精品,比如一口气拍了3季的《但是还有书籍》。

近年来,国产纪录片确实开挂了,具有国际水准的好作品不断涌现。

题材也五花八门,甚至一些看似冷门的主题同样能出精品,比如一口气拍了3季《但是还有书籍》

在看书的人越来越少的当下,一部关于书的纪录片能被超过十万人观看,且三季都获得9分+的高分,实在出乎预料。

去年,《但是还有书籍》的原班团队又拍了一部提升审美必看的宝藏纪录片《向设计提问》。

《向设计提问》将设计从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拉回到普通人的日常。提醒我们,我们所使用的每一件物品、所居住的每一处空间,都凝聚着设计的思考。

从一盏灯的明暗到一个字体的弧度,从公共厕所的布局到卡车的多功能改造,设计无处不在,且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会了解到中国的动画设计之美、算法艺术的神奇、城市道路规划指示牌背后的巧思,以及字体设计庞大耗时的发展历程……

影片用轻松幽默的方式,重新唤起了我们普通人对身边事物的好奇与追问,原来人人都可以成为设计师。

导演: 叶深 / 洪嘉宝 / 丁祥 / 王悦阳 / 郑苏杭

主演: 蕾蕾 / 林子 / 宋光兴 / 王明 / 李建光

首播: 2024-05-21(中国大陆)

集数: 6

单集片长: 40分钟

《向设计提问》全片共6集,唯一的遗憾就是太短,因为每集都很精彩,不知不觉就看完了。

最难得的是,这部纪录片不仅趣味十足还特别涨知识,全片都是干货。

内容涵盖了大部分设计领域:从建筑、家居、餐车、字体、灯光、动画、广告、编程、社区、厕所设计、导视到城市道路规划等。

无论是设计从业者还是设计爱好者,都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纪录片一开场就很接地气地走上了街头,寻找普通老百姓的“野生设计”。

这些设计可能看似粗糙、不循常规,却充满了巧思与强大的实用性。

导演没有以居高临下的视角去评判,而是平等地记录这些创造,让人感受到设计并非设计师的专利,而是源于人类解决问题的本能。

民间设计师宋老师,是一位钟表伞架修理师傅,过硬的设计能力获得了设计师的肯定。

宋老师擅长把无用的东西变成有用的东西。

他为接送两个孙女定制设计的自行车,被设计师收录在了设计展览中。

为了让小孙女坐得更舒适,宋老师在自行车的前后都专门设计了座椅。

后面的座椅甚至用了废掉的皮和木板钉在一起,做成软包的“沙发凳”。

细节反映出对小孙女的关爱。

自行车筐里专门为保温杯和饭盒,设计定制了尺寸合适的卡槽,有效防止骑行途中泼洒。

宋老师本人不觉得些是设计,但用创意解决实际问题,以人为本,可不就是设计么?

中国人的民间智慧一次次令人惊叹,尤其体现在“吃席”这块。

在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内蒙古包头等地出现了很多“流动宴会车”,俗称“卡宴”,就是为了农村人提升吃席体验设计的。

“卡宴”是由重型卡车改装而成的移动宴席承办车,车厢体积可展开至原来的数倍甚至十几倍,甚至形成一个临时宴会厅。

特别适合农村地区缺乏固定大型宴席场所的情况 ,有了它再也不用露天吃席了,刮风下雨也不怕了。

“卡宴”的设计者并不是专业设计师出身,而是民间企业家和焊工。

然而,在创造出“卡宴”那一刻,他们已经是非凡的设计师了。

还有一些设计常被忽视,比如动画角色的设计。

今年现象级国产动画《哪吒2》再次证明哪吒是中国动画史上的顶流。

而很多人童年记忆中的老版《哪吒闹海》同样也是中国动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当年,《哪吒闹海》作为第一部在法国戛纳电影节展映的华语动画片轰动一时,让国际动画界看到了与迪士尼、日本动画完全不同的中式美学。

在那个没有CG技术的年代,纯靠老一辈动画师一帧一帧手绘。

制作共用了1年零3个月,筹备期3个月,绘制拍摄10个月,后期工作2个月,一共画了5万8千多张画,汗水与智慧造就了这部经典。

纪录片中,《哪吒闹海》的主创之一张澋源40年后重绘敖丙。

你或许不知道的是,老版《哪吒闹海》中敖丙的形象和动作设计,来自传统戏曲。

得益于传统戏曲,我们创造出了与欧美动画截然不同的中式动画美学。

回到日常生活,设计更是无处不在。

我们每天都在步行,可什么样的路是“好走”的路?

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李迪华街头现场吐槽,原来日常生活中糟糕的设计有多么后患无穷,甚至会将行人置于危险。

糟糕的步行环境让普通人都防不胜防,更别提残疾人士了。

没有连贯的、合格的步行系统,对于残障人士来说,每次出行就更像是一场冒险。

李迪华和他的学生们一直在致力于研究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并不是专门为残疾人士服务的,它应该是服务所有人的,它应该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安全、舒适、便利。

更准确的词应该是“通用设计”,意思是无须特别改良就能为所有人使用的产品。

无论使用者是什么样的身体状况、年龄、经济能力、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都能最大程度得到舒适的体验。

城市归根到底是给人住的,道路也是服务于人的,很多时候都本末倒置了。

堵车是大城市的通病,把路拓宽是最直接的解决办法。

像上海这种城市,城市密度很高,拆大量的房子把路拓宽是不现实的。

所以把路做成两层,高架,开始出现内环线,南北高架,延安路高架,又造了外环线、中环线。

1990年以后,上海的交通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面发力,普通道路长度从1980年的2115km到2021年时已经达到122232km。

但越来越多的路,却并没有解决拥堵问题。

上海外滩的改建,无疑是行人和车辆都获益的案例。

外滩曾经有12条车道,车水马龙拥挤不堪,行人步行体验很差。

当时延安高架路还有条下匝弯道直抵外滩,这里偏偏是看外滩最漂亮的地方,当时人们把延安路高架称为“亚洲第一弯”。

所以很多车开到这里都放慢速度,拍照看风景,更加剧了堵车。

而真正的外滩,已经没有行人能进得去了。

外滩是上海地标性的景观,原本应该成为城市最好的公共空间,而不是开车的车道。

上海为了解决外滩的交通拥堵,封闭了延安高架下匝道,将车道切入地下,变成一个地下通道,隧道通车以后没有红绿灯,很少有堵车。

而外滩由原来的12车道又回到了4车道,剩下的部分就全部变成了人行空间。

投入了大量资金,不是为了修更多的路,而是把一条路塞到地下,将地面重新解放出来,变成公共开放空间,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我们建造城市的目的原本是为了生活在里面的人有幸福感,是可以漫步的,是有温度的。

这正是近年来城市发展推崇的理念:“步行城市”。

比如墨尔本在打造“20分钟生活圈”,市民在步行20分钟内可以满足大部分生活所需。

巴塞罗那引入“超级街区”概念,将城市的特定区域分隔为人形小岛,限制汽车通行。

汉堡计划将其40%的城市土地转变为互通的无车绿色空间。

充足顺畅的步行空间并不是设计的终点,当城市越来越大,路越来越复杂,找路成了现代生活的一门必修课。

导视系统的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

2012年,伦敦研究出了一套完整的城市导视系统Legible London(可读的伦敦),通俗的理解就是路标、导视牌等一系列方向引导标识。

调查显示,这套系统投入使用后94%的伦敦旅行者可以依靠系统成功找到目的区域,90%的人增加了步行探索城市的信心。

曾经的上海南站就因为导向标识系统做得不好,遇到很多麻烦。

由于上海南站的建筑是圆形的,每个方向看起来都一样,非常容易迷路。

而当时的路标导视牌尺寸偏小、摆放少, 有工作人员最多的一天内被问路200次。

2007年,同济大学的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吴端和团队,优化了上海南站的导向标识系统。

她们运用了针灸理论来设计,四通八达的路就像人的经络血脉,而通行的人流就像血液,如果在某个位置产生了拥堵,会对整个系统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只要在人流最拥堵的点实施“针灸”(标识系统的优化),把人流快速在车站内疏散掉,避免拥堵。

再在沿途各个方向设置更密集更醒目的方向标识。

重新设计导视系统后的上海南站,拥堵和迷路问题都得到了大幅改善。

《向设计提问》从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出发,溯源设计的原点。

试图回答两个核心问题:“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设计?”和“从灵感到呈现,设计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与主题相呼应,纪录片本身也充满设计感。

妙趣横生的设计案例、先锋多样的原创动画,配合幽默灵动的解说,即使是设计“小白”的观众也能收获新知。

《向设计提问》巧妙地让观众重新审视自己周围的世界。

即使是对设计一无所知的人,在观看后也会开始思考身边事物的设计原理和背后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好的设计不止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给服务对象提供便利和舒适的体验。

在这个设计无处不在的世界里,《向设计提问》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设计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也邀请我们所有人参与到设计的思考和对话中来。

正如片中所示,设计不仅仅是专业设计师的事,它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审美体验。

这或许就是中国首部设计领域纪录片《向设计提问》最大的价值所在。

*本文作者:RAMA

来源:豆瓣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