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超越影评的历史担当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1:15 2

摘要:在同学群里问起电影《731》上映情况,孟小爱说已抢先看过了,心情有点沉重。过不了半天,她发过来这篇题为《凝望深渊:从电影〈731〉到不能忘却的血泪记忆》的影评,这是一篇极具感染力和思想深度的优秀评论作品。作者孟小爱不仅完成了一篇电影评价,更完成了一次对民族记忆

潮新闻客户端 吴立南

在同学群里问起电影《731》上映情况,孟小爱说已抢先看过了,心情有点沉重。过不了半天,她发过来这篇题为《凝望深渊:从电影〈731〉到不能忘却的血泪记忆》的影评,这是一篇极具感染力和思想深度的优秀评论作品。作者孟小爱不仅完成了一篇电影评价,更完成了一次对民族记忆的深刻叩问与对历史责任的庄严呼唤。

一、结构与情感:层层递进的震撼力

文章结构精巧,情感张力十足,遵循了“个人体验-历史事实-家族记忆-宏观反思”的递进逻辑。

个人观感切入:以深夜观影后的直接生理反应(“喉间滞重、胃中翻涌、四肢沉软”)开场,瞬间将读者拉入一种沉重、压抑的情绪氛围中,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历史事实陈述:紧接着,文章以冷静而精准的笔触,揭示了“731”部队的本质和其反人类的罪行细节。用“马路大”、活体实验、细菌战等具体史实,将历史的残酷性赤裸裸地呈现出来,极具冲击力。

家族记忆融合:这是文章最独特、最具感染力的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宏观历史叙述,而是通过外公和母亲发小的悲惨遭遇,将国家的苦难具象化为家庭和个人的血泪记忆。这种叙事使得历史的伤痛不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可感、可触的亲情之痛,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共情力量。

宏观思考升华:作者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对比《黑太阳731》与新版《731》的叙事风格,并引用“你若记得,我便活过”的字幕,将主题升华至集体记忆、历史责任与和平愿景的高度,完成了从个体情感到民族共识的飞跃。

二、语言与修辞:冷峻克制的巨大能量

文章的语言风格极具特色,冷峻克制的叙述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情感能量。

精准的叙述:“绝望的具象化”“如烙铁般印入心底”“如撕开结痂的伤疤”等语句,既生动又深入,精准地传达了历史带来的难以磨灭的创伤感。

细节的白描:对外公伤势的描写(“脚趾发黑,伤口溃烂如浸水的棉絮”“腐肉一块块往下掉,露出森白的骨头”)和对母亲发小惨状的记录,没有过度渲染,仅凭事实的罗列就足以让人触目惊心,达到了“真实就足以窒息”的效果。

理性的力量:文章并未流于情绪化的呐喊,而是在展示惨痛之后,清晰地表明“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我们凝望深渊,是为不让深渊重临”的立场,体现了理性的历史观和深沉的和平愿望。

三、立意与深度:超越影评的历史担当

这篇文章的立意远远超出了一篇普通影评的范畴。它是一篇历史的备忘录,也是一次集体的悼念,更是一声面向未来的警钟。

它成功地将电影、个人家族史和民族命运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论证了“是藏在中国家庭里的一段泣血的回忆”这一深刻命题。

它通过提及王选的申诉和清水英男的忏悔,指出了历史真相寻求之路的艰难与复杂,以及承认与反思的必要性。

最终,它将落脚点放在“记忆”的价值上——“你若记得,我便活过”。这句话不仅是对死难者的告慰,更是对生者的鞭策:记忆是一种责任,是防止悲剧重演的第一道防线。

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影评。它情感真挚而不过度煽情,史料扎实而不枯燥说教,结构清晰而富有层次,语言精练而充满力量。作者孟小爱以笔为刀,凭借自己观后的感受,剖开了历史的伤疤,让我们再次看清那深植于民族肌理中的痛楚;她又以笔为灯,试图照亮通往记忆与反思的道路。

它不仅是对电影《731》的点评,更是对每一位读者的叩问: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段历史?我们该如何承载这份记忆?这篇文章本身,就是对其核心问题——“你若记得,我便活过”最好的实践和回应。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