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尤其是2025年,从《坪石先生》到《内沙》《艺术学院1994》,再到《脱缰者也》《浪浪山小妖怪》,一大波高校教师作品集中涌现,风格多样、题材深刻,令人眼前一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走进电影创作一线,不仅在院线上映作品,还频频亮相国际电影节,掀起一股“高校教师拍电影”的热潮。
尤其是2025年,从《坪石先生》到《内沙》《艺术学院1994》,再到《脱缰者也》《浪浪山小妖怪》,一大波高校教师作品集中涌现,风格多样、题材深刻,令人眼前一亮。
高校教师拍电影,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新鲜事”,而是多年来电影教育不断发展的结果。早在建国初期,北京电影学院就成立了,之后电影专业逐步走进更多高校。
电影教育也逐渐分为两种:一类是传统的院线电影教学,偏“精英路线”;另一类更大众化,教的是短视频创作。
而近几年,电影教育的触角还延伸到了中学、老年大学等群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小“学电影”。可以说,电影早已不只是专业创作者的工具,也逐渐成为全民表达的一种语言。
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下,一批高校教师用自己的方式走上了创作之路。他们有的来自理论背景,有的本就是成熟导演,也有的科班出身、再回到校园任教。
高校教师导演的成长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每种路径都让他们的作品有了不同的气质。
第一类:理论出身,自学成才的导演型老师
代表人物:甘小二、杨弋枢、周佳鹂、苏七七等这类教师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影视技术培训,早年学的是电影史、理论或批评,后来转向创作。
他们往往选择独立制作,用最小的成本讲述最真实的故事。正因为没有太多工业化的“套路”,他们的电影反而呈现出一种鲜明的“知识分子气质”。
比如甘小二的《山清水秀》关注农村艾滋病问题,杨弋枢的《内沙》讲的是有机农场里一位女性的困境,苏七七的《长谈》则少见地展现了中国当代中年知识分子的焦虑。这类作品并不追求商业化,而是更注重表达与现实的连接。
第二类:先成名再任教,经验型创作者
代表人物:霍猛、刘健等这批导演在进入高校任教前,就已经有了较成熟的作品和一定的行业地位。他们既有技术基础,也有市场经验,所以作品在风格上兼具专业水准和个人特色。
比如霍猛的《过昭关》,拍摄成本不到40万,却精准描绘了乡村老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情感纽带。入职上海电影学院后,他拍摄《生息之地》不仅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还把教学实践融入剧组,学生直接参与拍摄,真正做到了“教学与创作结合”。
第三类:科班出身,技术流导演型教师
代表人物:曹保平、刘智海、杨超等
这类教师从大学开始就是影视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他们技术扎实、风格成熟,往往能在艺术性与类型化之间找到平衡。
像刘智海,他毕业于北电摄影系,拍片非常讲究影像风格。其作品《云霄之上》用水墨风格拍战争题材,最后的血红色彩转变令人印象深刻。
这部片子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学院提出“诗性电影”理念后的首次实践。而导演杨超则擅长长镜头,比如他在《长江图》中用镜头打造出一种“空间影像”的美学,展现了极高的导演调度能力。
在电影行业整体趋于收缩的背景下,高校教师的创作反而迎来高峰,这背后其实反映出一个积极的趋势:影视教育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贴近实际。
老师们不再只是讲理论、讲技术,而是真正“上手拍”,在一线创作中教学,在教学中继续创作。这种双向赋能,不仅提升了电影质量,也为学生提供了实战机会,让高校成为优质内容的重要孵化地。
他们关注现实、表达思考,真正实现了电影作为“语言”的意义。无论是对农村、女性、生存困境还是文化传承的描绘,都让我们看到,高校教师正用自己的方式,推动中国电影更加多元、深入和有温度。
在接下来的影视发展中,高校教师或许会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创作力量。他们用知识、技术、责任感和热情,拍出了不一样的中国电影故事。
来源:小何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