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的电影院,在大片的喧嚣之下,一部小切口的影片《家庭简史》很容易被人忽视,然而作为导演林见捷的长片首作,这部影片足够惊艳,文艺+惊悚的类型国内并不多见。
九月的电影院,在大片的喧嚣之下,一部小切口的影片《家庭简史》很容易被人忽视,然而作为导演林见捷的长片首作,这部影片足够惊艳,文艺+惊悚的类型国内并不多见。
宽阔的大平层,明亮的落地窗,舒适的沙发,干净的厨房,这是一幅笔触精致的中产阶级风情画。然而这样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家庭,内部却暗流涌动。
当生活成为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当家庭成为维持身份的工具,人们是否已经失去了真实活着的能力?
《家庭简史》以一个闯入者为引,揭开了看似美满的家庭内部早已存在的裂痕。
01
《家庭简史》的故事概括起来很简单——鸠占鹊巢。一个生活不幸的孩子严硕(孙浠伦)闯入一个中产三口之家,想将“地主家的傻儿子”涂伟(林沐然)踢出局。
严硕活学活用了“第一性原理”,成为富二代的前提是有一个富一代的爹,既然自己的爹不行,那就换爹。
以“家庭闯入者”为核心设定的故事,在欧美电影中比较多见,比如《登堂入室》《萨特本》《圣鹿之死》《天才雷普利》等。《家庭简史》与上述影片的不同之处在于,避开了确定性,打开了多义性。真相究竟是什么,留给观众自行脑补。
在这个生活优渥的三口之家里,父亲(祖峰 饰)在生物医药机构工作,高知高薪,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了今天的地位。父亲有着中产阶级的结构性紧张,唯恐自己实现的阶级跃迁在下一代手中滑落。
他将自己对社会阶层的深切焦虑,转化为对孩子的教育压力,孩子仿佛成了一个必须不断增值、用以兑现期望的投资品。
母亲(郭柯宇 饰)年轻时是一名空姐,在世界各地都留下过足迹,家里的小摆件是曾经到那里一游的证明,平板电脑里的照片是曾经自由的时光。
现在的她是一名全职主妇,围着丈夫和娃,囿于厨房和爱。在日复一日的家庭生活里,丈夫和儿子对她的付出习以为常,她的内心深处渴望被在意、被关注。
儿子涂伟喜欢运动、讨厌学习,带点叛逆,但不敢出格,与父亲关系僵硬,与母亲也没那么亲近。
整个家庭的关系是沉默严肃的,作为被中产阶级生活范式规训的个体,他们更关心如何维持表象的稳定,而非家庭成员之间真实的情感交流。
“围城”的故事总在上演,有的人想出去,有的人想进来,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严硕的闯入,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让原有的关系荡起涟漪。
严硕学习成绩优异,但因为家庭环境不好,总觉低人一等,这样的经历与涂父如出一撤。严硕与涂父都爱听巴赫的音乐,巴赫自幼失去父母,锲而不舍地向上爬,与二人的身世很像。优秀又努力的严硕打通了涂父这一关,涂父手把手教严硕写毛笔字、打网球,如父如子。
涂母记得儿子喜欢喝果汁,丈夫喜欢吃梨,但没人在意过她喜欢吃什么。严硕问出了这个问题,得知涂母喜欢吃菠萝后,立刻下单。再次被人关心的感觉真好,涂母为严硕买了他喜欢吃的橙子,为严硕做爱吃的饭——欧美影片进行到这里就会露出禁忌之恋的苗头。
对于涂伟来说,严硕的到来转移了母亲的注意力,没有人管自己了,真好。然而不久他的大床房就变成了标准间,严硕穿了他的衣服,代替了他的位置。
这部电影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主角”,在家庭成员间转换着叙事视角,这种手法拒绝了简单化的道德判断,每个人既是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其受害者。这种叙事上的平等化,让观众能够客观地对这个家庭的生活进行审视。
电影结尾没有提供解决方案,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父母以爱为名的期望与子女自我实现之间的鸿沟。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延伸,还是承认并拥抱他们的独立性,或许是东亚家庭需要不断修习的生命课题。
至于生不生二孩,在当下,这是第二个问题,甚至第三个问题。
02
《家庭简史》的主创团队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影片在视听风格上更像是一部冷峻的北欧电影。这种文艺惊悚片既有作者表达,又有类型元素,林见捷导演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导演风格。
影片开篇展示涂家时,一个带边框的全景镜头,将这个家庭景观化。涂家就像鱼缸里的金鱼一样,被我们观赏,一场家庭实验就此展开。影片频繁使用顶光、倒影,也是在模拟鱼缸的效果。
从空间上看,涂家有很多遮挡和转角,曲径通幽,好像这个家总有看不到的地方,就像每个人的内心,观众只能跟随着镜头探索这个家庭。
涂家的客厅装饰有云灯和细竹,这样的自然元素将家庭与外部空间相连接。涂伟的父母在竹林中寻找严硕,这个竹林就是家庭的延伸,竹林中迷雾环绕、没有声音,家庭内部又何尝不是。
影片中的人物总被空间包裹着,仿佛是一座座孤岛。这种“负空间”的处理手法,在视觉上孤立了每一个角色,成为他们情感隔绝、无法真正交流的直接而外化的体现。
对涂伟来说,严硕是入侵者、是替代者,二人的身影常有遮挡或重叠。父亲在演讲中提到的病毒与细胞蛋白质,也是入侵与被入侵的关系,而家庭就像是一个培养皿。
影片中不时出现圆形构图,导演林见捷原本学的是生物专业,他巧妙地将“显微镜”视角运用到了电影中。家庭就是社会的细胞,显微镜和摄影机,都可以用来观察生命。
变形虫吞噬草履虫的过程可以认为是严硕的入侵;流动的血管与繁忙的交通交叉剪辑,将微观与宏观并置。影片的不少俯拍镜头,都可视为显微镜的视角。
影片的配乐作者来自丹麦,用古典加电子营造出悬疑惊悚的氛围;声音设计来自法国,对于创作团队来说视觉的呈现秉持客观,而声音的呈现趋于主观,即便景别变化,声音也保持清晰,这样的处理手法在杨德昌探讨家庭生活的电影《一一》中也可以看到。
从涂伟房间里传出的是游戏中的枪击声,涂母房间里传出的是冥想用的舒缓音乐,涂父书房里传来的是巴赫的钢琴声,通过声音就可以获悉一家三口的状况。
《家庭简史》的视听风格走的是美国学院派,电影感很足,通过镜头、光线、配乐、音效很好地展现了惊悚感,为华语片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通过首部作品,导演向市场证明了自己能力,不过仍有优化空间。影片的能指极为发达,问题也出在这里。视觉符号的堆砌使得形式大于内容,故事少了生活感,人物缺乏活人感,这样一来便难以令人信服。
影片的视觉设计是从创作出发的,而不是从人物的角度。涂家被分成了不同的光区,冷暖交织,以表达这个家被分成了无数的岛屿,正常的家庭装修不会是这样。
又比如想表现家庭的低温冷峻,厨房用了铝合金的橱柜,而根据影片中涂母的性格,她不会将自己长时间活动的空间布置得如此冰冷。
对于留学归来的电影人,影片中还出现了一个中西表达对撞的问题。
涂父说要带涂伟去见马叔叔和“马阿姨”。在西方一些国家,婚后女方会冠以夫姓,如果故事发生在美国,那自然是Mr.and Mrs.Ma。
可是回到国内,并不会这么称呼,马叔叔娶到的很可能是别的阿姨。当然你说马叔叔会不会娶到马阿姨,有可能,但那一定是特别的缘分。
03
2024年,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映后环节,导演林见捷用流利的英文回答着关于电影《家庭简史》的问题,沉稳从容。
中国电影人在“第六代”之后便没有了代际划分,或者统统被划入了Z世代。
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大量地观看电影很有难度,而拍电影更是学院派和制片厂的特权。随着时代的发展,热爱电影的人可以看到更多的影片,加之拍摄设备的普及和轻便,让制作电影这件事去中心化。
如今,新一代的中国导演开始站上世界舞台。
在国内体系下,毕赣、魏书钧、郭帆、申奥扛起大旗,并且出现了“杭州新浪潮”、“藏地新浪潮”;在留洋体系下,林见捷、邱阳、陈剑莹、郑陆心源等年轻导演崭露头角。
中国电影有得看。
卢佳
责编 柴颖瑞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