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期再会:“首作之上·荣誉推选”产业放映总结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03:27 2

摘要:9月19日晚,2025吴天明青年电影展“首作之上·荣誉推选”单元随着青年电影之夜的落幕正式结束。数日以来,15位青年导演携他们的首部长片作品,在银幕上留下了真诚与热烈的印记。观众与产业嘉宾在观影与交流中,共同见证了新一代创作者如何以镜头回应现实、以故事抚慰人心

9月19日晚,2025吴天明青年电影展“首作之上·荣誉推选”单元随着青年电影之夜的落幕正式结束。数日以来,15位青年导演携他们的首部长片作品,在银幕上留下了真诚与热烈的印记。观众与产业嘉宾在观影与交流中,共同见证了新一代创作者如何以镜头回应现实、以故事抚慰人心。此刻的收官,意味着一段展映的结束,但更是一段永恒创作的开始,一次对未来的鼓励,一次青年电影力量的集结与奔涌。

荣誉推选:双系统、双审核评审机制

产业放映环节中特别引入“双系统、双审核”这一创新机制,并加设1V1导师环节。

“双系统、双审核”,是指“首作之上•荣誉推选”单元影片在由初审评审团选出后,由终审评审团观众评审团两个系统共同进行打分,并分别在专业与大众维度进行审核。

初审评委 | 青年导演们的同行者和守望者

终审评审团由著名电影人焦雄屏,著名演员、制片人、出品人梁静,资深营销专家、北京如鱼得水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荣超,知名摄影指导、导演、监制王昱与知名导演郑大圣组成。终审评审团的存在,确保了推选结果在行业高度与艺术标准上的权威性与专业度。

评委会组成与光影助力人隆重官宣

这样双轮、双层的评审团设计,目的是让专业与大众的声音彼此呼应,既有行业标准的沉稳,也有现场情感的炽热,而多重角度交织汇聚,形成共振后,影片不只是被评判,更会在对话与激荡之中焕发新的可能,映照出“首作之上”作为青年影像平台的独特光芒。

与此同时,在实践上,双审核机制是为了确保青年导演能跟观众、跟市场提前连接。一方面,通过观影问卷、映后交流等方式,让主创直面多元观众的真实反馈,高效模拟应对电影上映后的真实情境;另一方面,通过资深宣发从业者(包括保利影业副董事长、保利文娱科技总经理李挺伟,济南百丽宫影城总经理、资深媒体大V董文欣,蒸腾影业创始人、知名营销专家董超,资深营销专家、北京如鱼得水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荣超,小可映画创始人、知名营销专家沈克敏,资深电影发行人、制片人刘歌等)的“1V1”分享交流,既让主创精准收获经验指导,以便在日后影片投放、新片创作中更为游刃有余,也能提前嫁接宣发资源,转化荣誉资本,更快更好地缩短青年导演的中小成本电影和影院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左:刘歌 右:荣超

左:董文欣 右:董超

左:李挺伟 右:沈克敏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在影展结束后,本次评委会主席焦雄屏女士对整个电影展开了回顾,是真诚的,是惊喜的,给电影展带来一长段真诚的感想:

“作为吴天明青年电影展的荣誉主席,我非常高兴,首届展现出来的风貌和实质。选映的影片与最后竞赛的15部青年首作,都符合甚至超标的完成了这个影展的理想:也就是“创作初心,看见起点”。整体秉持了吴天明导演对电影的热爱,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还有提携后进的不遗余力。

选映的大师首作,不但包括有《伊万的童年》《四百击》《蜂巢幽灵》等多部脍炙人口的杰作,也挖出了王家卫的《旺角卡门》和黄建新的《黑炮事件》,让影迷得见这些首次创作光芒四射的年轻笔触。

当然,吴天明导演的《没有航标的河流》,还有当年文华公司的《哀乐中年》《假凤虚凰》《太太万岁》都让观众重温了时代的风貌和经典的底蕴。所有的展映都显现了选片人的用心和品味,无疑是影迷的一场视觉盛宴。同时主办单位秉持开放的态度,让创作者、影迷可以自由地与产业界、文化界和演员对话交流;或者在一天的活动结束后,还能在古意盎然的嘉兴酒吧里,与同好把酒高谈阔论,不亦乐乎。

但是最令我个人惊喜的却是15部入围的作品。他们不但展现了多元化,丰沛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视角鲜锐,态度诚恳。整体素质是我多年来在各种竞赛中少见的,我们把最高的(荣誉)推荐给了《当瓶子转动时》,因为他魔幻现实的史诗影像,论述生命无常的残酷和心灵的孤独。

与之几乎完全相反的是《在少女花影下》,这部岭南都会故事,视听语言娴熟,现代性十足,将家庭隐藏的疮疤和少女的复杂心境,一层一层的剥开,娓娓道来,却令人胆战心惊。

令人惊喜的,还有老演员的新起点,像钟镇涛与张艾嘉从过往明星光环褪下,回归生活中质朴的角色,他们与年轻的身影相互辉映,重启演员被时光赠与的新生命力。资深演员焕发新魅力,在青年电影展中毫不违和。

我非常享受这次的评审过程,包括郑大圣、王昱、梁静、荣超几位评委,我们充分沟通,各抒己见,也各有坚持。我在他们身上看到对电影创作的热爱,以及对后辈的珍惜,我们都对遗珠不放手,努力争取曝光,也对每个作品的优点细细研究,牢牢记住。不管是看电影还是评选讨论甚至在映后聚会中,大家敞开心灵的交流。即使我这么一个身经百战的评委,也留下深刻的记忆。”

星光参与,共同推舟

本届“首作之上·荣誉推选”产业放映不仅汇聚了众多评委嘉宾对影片的综合评估,更因明星的加入而增添光彩,使得入选影片在专业与公众关注之间实现了双重辉映。

首作推荐人

演员刘雅瑟宋洋受邀担任“首作推荐人”,以资深演员的身份为本单元赋予行业的目光与支持,他们的参与不仅是对青年创作者的肯定,更是对“首作”精神的庄重注解。与此同时,他们也积极参与“对话”单元活动,站在演员和影迷的双重视角,与在场嘉宾交流从影以来的心得与体会,以切身行动为电影助力。

开幕对话|共创首作的N种可能

光影助力人

李嘉鑫高至霆陈雨浓三位青年演员担任“光影助力人”,他们全程陪伴十五部影片的放映,不仅与观众一同走进影院,还在映前献上真诚的推荐语,并在观影中与观众共同留下了鲜活的交流与回应。

首作之上:荣誉推选与映后回声

十五部青年导演的首部长片在银幕上彼此辉映,最终,由专业/观众双重评审体系共同商议,以下几部影片获得荣誉:

有电影的地方,就会有观众;有观看的过程,就必然会生长出思考与追问。银幕上的故事从不止步于放映的刹那,它在灯光亮起之后,延展成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回响。本届“首作之上·荣誉推选”产业放映的每一场放映之后,青年导演们都直面观众的提问与反馈,在一次次的对话中,他们的作品获得了新的注解,也让观众成为创作旅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留存首作的记忆,我们还对荣誉影片的主创人员进行了采访。每一部获得荣誉的影片,都是观众选择的结果,映后环节也获得了众多的交流与感动。

《当瓶子转动时》

专业评审·荣誉推选影片

观众·最佳观影体验

推选理由:该片以极致的视听语言、创新的叙事节奏与沉浸的情感张力,为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沉浸感与酣畅淋漓的欣赏体验,共同走进了一段老人与流浪诗人共同踏上的解脱与救赎之旅。

映后回声:导演洛旦分享了剧本从疫情期间筹备到拍摄的过程,并强调诗歌部分经历了长时间的调整,既有藏地诗人创作也有海外诗句的拼合,最终呈现出开放而多义的表达。制片人陈彩云回忆二人与作品的结缘,指出影片不仅延续了藏地文化意象,同时因人物关系的普适性与流浪诗人的真实身份而展现出鲜明的现代感。与此同时,洛旦也解释影片中的白马象征着藏族宇宙观中的死亡意象,也寄托精神层面的联系;失忆与流浪诗人角色则源自现实原型的启发;结尾的处理将在后期进一步调整。整体映后交流中,影片的诗性风格、跨越地域的普适主题与现代精神气质成为核心讨论的亮点。

《在少女花影下》

专业评审·荣誉推选导演--张惠斌

专业评审·荣誉推选女演员--杨欣

推选理由:以岭南画派的细密画风,娓娓展现出一个花季少女在父母、同窗及男友间一幕幕貌似“日常”的生活,引领观众步步惊心紧随她揭开不堪的伤疤,向死而生自我救赎。导演打破了年轻创作者自怜自哀的舒适圈,以反转生活的故事拷问人生,用娴熟的视听语言解码困境。

演员杨欣第一次演戏却如同老手般的老练,在不动声色的表象下,精准诠释层层折叠的复杂心绪, 相当程度地拓展了叙事的现代性,让角色直抵人心。

映后回声:在映后交流环节,导演张惠斌回忆道,影片在疫情期间仓促完成,剧组成员大多通过线上招募,这也赋予了作品独特的“纪录片式”质感。执行制片郑淼鑫补充说,许多群戏的调度充满即兴与意外的真实感。影片以女性视角塑造“非典型广东少女”,通过偷窥式镜头和刻意保持距离的视觉风格,传达她始终处于局外的处境;在叙事上,则大量运用“省略”和“留白”,以此尊重观众的观影体验。影片的整体结构受到巴赫音乐的启发,在古典韵味中融入实验探索。在映后交流中,张惠斌还进一步谈及角色的心理创伤与家庭裂痕,回应了他对青春与亲情主题的独特思考。整场对话展现了影片在创作方法与叙事风格上的探索精神,也体现出青年导演勇于尝试、敢于实践的姿态。

《二十四味》

专业评审·最具市场潜力影片

专业评审·荣誉推选男演员--钟镇涛

和声创影·后期支持特别荣誉

推选理由:影片以岭南最寻常的二十四味凉茶为题,道出一个充满人生百味的故事。浓烈的岭南风情贯穿始终,少女充满苦涩的成长回忆与父母之间苦中带甜的情感拉扯,带给观众一种五味杂陈的体验。演员钟镇涛与张艾嘉都贡献出他们从影以来所罕见的角色风貌,让观众重新认识他们的同时,来感受这个地道的广东故事。

映后回声:在影片映后的交流中,导演黄绮玲分享了创作灵感源自其表妹家庭故事,并以少女四月的视角展开叙事,呈现三代人之间复杂的情感与纠葛。她强调影片并非父女和解,而是四月在面对缺席与背叛时逐渐学会与自己和解,并体会到“生活是过出来的”。观众的提问围绕角色主视角、父母情感的展现、床戏与情感真实、父亲死亡的设定以及厌食症的隐喻展开,导演回应中透露了对中老年人情感需求的关注,以及家庭创伤如何影响子女的成长。她特别提到演员张艾嘉、钟镇涛在演绎中投入真实情感,甚至在激烈对手戏中出现受伤的情况。整体交流氛围真挚,观众普遍关注影片如何通过个人故事折射出普遍的家庭困境与代际情感缺口,而导演则强调影片试图直面残酷却真实的情感处境,留下对爱、遗憾与和解的深刻思考。

《爷爷奶奶那些事》

专业评审·最具艺术价值影片

新媒体选择特别荣誉

观众·最具话题共鸣影片

观众·最喜爱女性人物--邓桂英

推选理由:以敏锐的洞察和深刻的现实关怀,讲述了奶奶80岁时执意和爷爷离婚,结束了六十年的包办婚姻,这一具有特殊性的真实故事激发了大众评审广泛讨论的与思考,作品超越了银幕,成为了与观众连接的重要密码。

映后回声:制片人郑泉表示,尤其令她感动的是“最受欢迎女性角色”荣誉与“最具艺术价值”荣誉:前者是国内外影展少有颁给纪录片拍摄对象的奖项,这不仅是对影片中邓桂英奶奶的认可,更是对纪录片拍摄对象鲜活生命力的致敬;后者则彰显了真实影像的力量,给予纪录片创作者新的信心。她强调,影展为导演与观众、媒体和产业的交流提供了宝贵平台,让团队在推广与发行方面获得新的启发。映后与观众的互动也进一步拓展了影片的意义,使其超越了个体叙事,折射出普遍的家庭情感与社会共鸣。

《翠湖》

观众·最喜爱影片

新媒体选择荣誉

知乎·昂扬首作荣誉

推选理由:《翠湖》是一部故事真挚动人、制作精湛的影片,它从一位家住昆明翠湖畔的丧偶老人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一段抚平三代人情感创伤和重构家庭纽带的故事。《翠湖》以细腻柔软的笔触,抵达了广大观众的内心,在影展期间获得了观众评审最热烈的情感共鸣与最广泛的喜爱。

映后回声:《翠湖》映后对谈中,导演卞灼分享创作缘起——因重读外公日记而生发剧本灵感;制片人关南回忆初读四万字剧本的震撼,并强调三代人群像的扎实刻画;演员毛珍禧与摄影师朱捷则讲述了与影片的缘分和投入。影片以固定机位凸显人物关系和家庭氛围,摄影师更将“外婆视角”的意象融入构图。宋洋、李嘉鑫等嘉宾盛赞影片“流畅内敛”“真切代入”,观众提问涉及老人孤独、男性角色缺席与演员年龄感等,导演回应细节多源于外公日记,删减男性戏份是为聚焦三姐妹的阶层关系,并融入演员特质实现共创。导演还强调生活的荒诞自带幽默,他希望观众在孤独与对立中仍能感受温情与治愈。映后观众分享亲人离世的共鸣,引导演动情落泪,演员毛珍禧亦以自身经历呼吁“多一点耐心对待家人”。整场交流展现了影片真实、动人的力量,也印证了其超越银幕的情感感染力。

《一百五十秒》

观众·最期待新人导演--杨少博

推选理由:其首作《一百五十秒》展现出了非凡导演才华、独特美学风格与成熟掌控力,讲述了两名艺术体操运动员在备赛过程中命运的交织,以及她们在伤痛与梦想、关怀与摩擦、集体荣誉与个人追求等困境中做出的坚定选择,影片具有很强烈的代入感,让我们无比确信并期待其未来将为华语影坛带来更多惊喜。

映后回声:《一百五十秒》映后交流中,导演杨少博分享了拍摄缘起——因偶然接触省艺术体操队而萌生记录冲动,制片人亦坦言低成本制作的艰辛与团队身兼多职的坚持;演员虽未出席,但导演透露通过长期跟拍与运动员建立深厚信任,甚至双胞胎队员的真实状态成为叙事焦点。影片以观察式镜头捕捉训练日常与赛事瞬间,摄影师更将"运动员视角"融入临场构图。观众盛赞影片"真实有力""触动人心",提问涉及体育体制差异、铜牌队伍的价值与拍摄伦理等,导演回应选择陕西队既是现实条件限制也是主动叙事选择,删减比赛现场画面是为强化日常训练的厚重感,并强调"第三名的故事同样值得被看见"。导演认为体育精神超越奖牌颜色,希望观众在竞技表象下感受到个体的挣扎与成长。映后多位观众分享运动员亲属经历,引发现场对体育教育价值的讨论,制片人亦呼吁"多关注非冠军的付出"。整场交流既展现了纪录片创作的现实挑战,也印证了体育故事跨越银幕的情感共鸣。

《一息尚存》

新媒体选择特别荣誉

索德博格·宣发助力特别荣誉

观众·最喜爱男演员--刘裕龙

推选理由:《一息尚存》是一部独角戏,一部充满产业潜力的出色影片,尤其是刘裕龙在影片中以富有层次和爆发力的精湛表演,成功塑造了深入人心的形象,其表演独角戏的出色光芒征服了所有媒体与观众,成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灵魂。

映后回声:《一息尚存》作为一部仅由一名演员撑起的密闭空间灾难悬疑片,导演陈俊霖以实验性的手法完成创作——六年间靠自筹资金在仓库中拍摄,连“炒土”制造扬尘的细节都力求真实;主演刘裕龙在极端环境中承受身心考验,将孤立无援的紧张与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在灾难与悬疑的双重线索中探讨人物在剥离社会标签后的本性与选择,并以蚂蚁、蜘蛛、萤火虫等自然意象折射生命脆弱与对自由的渴望。整体交流呈现出主创对类型片极致化探索的勇气,以及他们让更多观众体验这段独特沉浸之旅的真诚愿望。

《不会说话的水怪》

和声创影·后期支持特别荣誉

推选理由:《不会说话的水怪》以“特种兵式”的速度完成了创作,却在未竟的工序中展现出极大的生长空间。它的手持影像里蕴含着潮汕地域的湿润气息与青年困境的灼热张力,而真正让人期待的,是尚未完全成型的后期:调色将赋予画面更清晰的呼吸,混音与原创配乐将让旅途的孤独与冲突更加震耳心弦。正是在这种“未完成”的状态下,影片展示了潜能的张力——它呼唤产业与观众的支持,也呼唤创作者在未来作品中不断自我超越。我们授予它荣誉,不仅是肯定当下的诚意与勇气,更是见证一个正在酝酿、必将成熟的影像之声。

映后回声:导演韩果真在映后交流中直言本片是一次“特种兵式”的速成创作:他于9月辞职、仅留四个月窗口筹备,12月中旬开机、月底在17天内以手持机完成拍摄;选角经历高强度、曾面试近百位演员。创作缘起源自2023年训练营的命题与他在潮汕踩点时对地方文化与景观的直觉契合——片中妈祖文化、潮湿闷热的地域气质与从北向南的公路叙事共同构成了故事的叙事与美学基础。后期制片杨倩透露,当前仍为工作版,重点任务是调色、声音混音与原创配乐,团队期待产业与观众的技术与资金支持;导演也坦承灯光与成本受限,表示将于后期和下一部作品中改进。面对观众关于叙事节奏、画面与某些情欲表述的反馈,韩果真回应道那类片段服务于人物动机,会在剪辑与尺度上再打磨,并强调影片核心并非被拍摄地的便利性所主导,而是探讨当代青年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抉择与生存方式——以纹身师为代表,提出“与其后悔,不如现在去做”的主题命题。整场交流既呈现出影片的创作艰苦与诚意,也明确了后期完善与面向观众调整的方向。

评委会还特别提及了两部风格各异的作品。《舞林录》以勇敢的姿态冒犯经典电影语言,将剧情片、纪录片与自媒体混融,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电影“介面”;而《再见萤火虫》则以孩子的眼睛观察山林寺庙的灵动与童真友情,如清风般抚平浮躁,折射出纯净与梦想。这些特别提及不仅是鼓励,也是对青年导演们未来道路的召唤。

除此之外,扎西青朋、多杰当主导演的《第三个孩子》,燕文薪导演的《如父如母》,朱宇导演的《沃野》、陈想导演的《无尽之旅》、廖卓导演的《大力有奇迹》也在映后与观众和媒体进行了交流。几位导演分享了各自作品背后的创作契机与现实关怀,既有源于个人生命经验的真切书写,也有对社会议题的敏锐回应。观众们从叙事风格、人物塑造到文化语境展开提问与互动,使影片的意义在放映之外得到进一步延伸。这些交流展现了青年导演们的多元创作面貌,同时为未来的传播与合作打开了新的可能。

共期再会,共赴前程

电影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是时间流转中最温柔也最锋利的见证;青年电影则更是一种蓬勃的召唤,它以不惧失败的勇气与尚待雕琢的锋芒,揭示现实的裂隙,描摹生命的丰饶。青年创作者们在有限的条件中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他们的作品不仅回应当下,更为未来的影像书写奠基。

正如“首作之上”所昭示的,这些首部长片并非终点,而是青年导演与世界展开对话的起点。每一次光影闪烁,都是对理想与现实的凝视;每一次观众的回声,都是未来旅程的召唤。吴天明青年电影展“首作之上·荣誉推选”的产业放映,正是在这一瞬间见证了青年电影的锐意与潜力,让我们看见他们在奔涌之后,如何继续向着更辽阔的天地发光、发声。

青年强,则中国电影强。让我们永远怀着青年的赤诚创作之心共期再会,在明天,在未来再见。

来源:阿宝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