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评烂片的《731》电影,请还我们一部真正意义的历史片与爱国电影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01:45 2

摘要:“差评,严重差评!这个姓赵的导演,是不是别有用心,竟然拍摄如此无厘头的'越狱片'!正如导演最后台词所说的'你讲的故事很烂'!太烂了,最烂的烂片!太对不起期待已久的中国观众了!这是爱国电影的'人血馒头',如此严肃的沉重的历史,导演竟然如此轻巧,如此无厘头的“越狱

赵林山导演的《731》电影:历史创伤的轻浮演绎,民族记忆的商业透支

“差评,严重差评!这个姓赵的导演,是不是别有用心,竟然拍摄如此无厘头的'越狱片'!正如导演最后台词所说的'你讲的故事很烂'!太烂了,最烂的烂片!太对不起期待已久的中国观众了!这是爱国电影的'人血馒头',如此严肃的沉重的历史,导演竟然如此轻巧,如此无厘头的“越狱剧”,太令人气愤和失望了!爱国是没有门槛的,爱国电影,历史电影是有门槛的,不能为了商业而如此之“烂片”呀!一个观众听到电影最后台词——“你讲的故事真烂”,以及荧幕单独出现的“赵林山导演”字幕,愤怒站起来电影,朝荧幕投丢了一瓶喝剩下的农夫山泉。

(一位观众看了《731》,发布在朋友圈的“观后感”,极其愤怒,以及质疑。)

本媒不得不哀叹,以及当警觉,类似中国爱国电影《731》:血色雪花飘落处,记忆的火种未能点燃,只余下商业算计的灰烬!

公元2025年9月18日,电影《731》在全球上映,首日票房即突破2亿,打破10项影史纪录。然而,高票房背后却是口碑的两极分化和历史厚重感的严重缺失。

导演赵林山率领团队历经十年筹备,查阅8000多页解密档案,甚至1:1复刻了731部队的四方楼基地。影片在历史细节还原上确实下了功夫,从手术刀到劳工铁锹都力求与历史实物一致。(这是该电影团队自说其话,也是电影营销的法则,似乎无可厚非。)

可是,这一切所谓的努力都被一个荒诞的“越狱”故事框架所消解。影片将焦点放在一个假冒英雄的纨绔子弟带领受害者集体越狱的情节上,这与中国观众期待的严肃历史叙事相去甚远,更与历史真相严重不符,令中国人难以理解,也难以接受,甚至无可原谅。

历史真实与商业虚构的失衡

影片在历史还原方面确有可取之处:冻伤实验、活体解剖、毒气测试等场景都有历史档案支撑。日军年经费超1000万日元,将实验对象按健康程度分类等细节也基于史实。

但问题在于,这些历史真实被嵌入了一个虚构的商业框架中——主角王永章从一个纨绔子弟转变为英雄人物的历程。这种设计使影片失去了历史题材应有的厚重与庄严。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影片结局设计了一场大规模的越狱行动,而在真实历史中,并无幸存者从731部队逃脱。这种为了商业效果而扭曲历史真相的做法,是对历史受害者的不尊重,必须予以批判与抵制!

艺术表达与历史责任的错位

这个赵林山导演的电影《731》试图借鉴《辛德勒的名单》的艺术手法,通过个体命运折射历史灾难。影片中加入了许多“微符号叙事”,如饭车、圣经、钥匙等小物件作为叙事支点。

然而,这些艺术尝试显得生硬而不成熟。日本和服游街、女军官与受难女性共眠等场景表意不明,破坏了影片的整体严肃氛围。

影片最大的失败在于:它既想保持历史题材的严肃性,又想迎合商业市场的口味,结果两头不讨好。严肃的历史观众认为它过于商业,普通观众又觉得它过于沉重。

民族记忆与商业计算的冲突

这个导演赵林山自称“花了十余年时间了解历史”,但影片最初的剧本却名为“生化启示录”,据传模仿了《鱿鱼游戏》的情节。这种商业算计与题材的严肃性产生了巨大冲突。

影片选择在9月18日这个国耻日上映,显然考虑了商业营销策略。利用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爱国情感来推动票房,这种操作方式值得商榷。据说在上映时间问题上,还不断操持和炒作日期话题,选择7月31日、8月15日,还是9月3日,9月18日上映,不断占据热搜,活脱脱地吃着爱国电影的“人血馒头” ,吃相真的有些难看。一个观众说的好,爱国没有门槛,爱国电影一定要有门槛,否则一定就会落下一个“里外不是人”的结局!

电影院灯光亮起,银幕上那些被商业包装的历史创伤未能激起民族的集体记忆。当影片以“无人生还”的字幕告终时,它也在宣告自己艺术上的破产。

真正的历史题材电影应该像哈尔滨731罪证陈列馆那样:让罪证说话,让历史发声。而不是将民族的创伤记忆包装成商业的“越狱”故事。

我们仍然期待有一天,一位有历史责任感和艺术表现力的导演,能够真正拍出属于中国的《辛德勒的名单》——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人类共同的良知底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唯有用真诚和尊重对待历史,才能让光明真正照耀人类文明的征途,衷心呼吁中国导演们重新拍摄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真正历史题材的爱国电影《731》!

来源:吉棠说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