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731》在拉仇恨?沉默才是暴行的续命丸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22:16 2

摘要:影院里,血淋淋的画面、止不住的眼泪真实还原日本侵华的反人类暴行;银幕外,国际舆论迅速撕裂:一方要求正视历史,真相不容遮蔽;一方急于翻篇,将遗忘视作赎罪的出口。

9月18日,电影《731》在全球震撼公映,前四天总票房突破10亿元人民币,连续3天获得单日票房大满贯,单日票房、人次、上座率和预售票房连续3天登顶。

影院里,血淋淋的画面、止不住的眼泪真实还原日本侵华的反人类暴行;银幕外,国际舆论迅速撕裂:一方要求正视历史,真相不容遮蔽;一方急于翻篇,将遗忘视作赎罪的出口。

这看似是电影引发的争议,实则是一场关于“谁有权书写历史”的全球角力。

日本在国际传播中不断放大“受害者”形象,反复渲染广岛、长崎的核爆悲情,而发动侵华战争、731部队、南京大屠杀等加害史实却被刻意淡化;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以3500万生命支撑了14年的艰苦抗战,却长期在西方教育和媒体报道中被边缘化,成为被遗忘的盟友。

在“遗忘”与“铭记”的拉锯中,国家责任、民族尊严和人类记忆正被重新编排。究竟是让侵略责任在沉默中被稀释,还是让历史警示在记忆中被传承?事实和叙事之间的张力,将直接决定未来世界如何理解二战的性质和责任。

而答案,正悬在这场全球舆论风暴的中心。

日本道歉了吗? 没有,美国先买了“原谅券”

是谁,在哈尔滨平房区建起了一座“死亡实验室”?1936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秘密设立第731部队,表面上挂着“防疫给水”的牌子,背地里却是帝国军队的生物战中心。军医、科学家、宪兵、情报官员不是临时起意的刽子手,而是一整个现代国家暴力系统的流水线。从上到下,精准运转,他们把活人当成试管,把人命写进报告,把屠杀包装成“研究”。

他们到底做了什么?解密档案和幸存者的证言告诉我们:他们把人暴露于鼠疫、霍乱、炭疽等致命病毒;用冻伤、毒气、强灌饮水、缺氧、高压反复碾压人的生理极限;在活体上进行解剖,连孕妇和孩子也不放过。这不是“以人为本”的科学,而是“以人命为燃料”的邪恶引擎。每一项数据,都是从“原木”的哀号中榨出;每一个成果,都建立在彻底剥夺生存权的前提下。

可这场暴行的终点,竟不是审判,而是庇护。东京审判虽然写下了731的名字,却没能让主犯伏法。因为美国在冷战初期就已盯上这批“数据”。他们选择用豁免换真相,用沉默换实验记录。石井四郎交出全部研究成果,换来安然终老;731的血腥样本,直接并入美国的生物战资料库。

日本混淆是非,模糊战争性质和责任,美国官方选择跟日本一起联手终战,何以面对被日本偷袭的珍珠港那2400多美国军人的亡灵?这不是缺席的正义,而是被出卖的正义,是国家之间达成的肮脏交易。

难道这一切只是历史的灰尘?不是,这是被刻意安排的遗忘。冷战逻辑将正义锁死在档案室的抽屉里;技术崇拜把罪恶伪装成“进步的代价”;制度默许让谋杀变成“战略资源”。这种遗忘,不是后知后觉的空白,而是有系统、有共谋、有利益交换的删档操作。

“731”里面埋着的,不只是人命,还有整个战后世界的道德底线。

为什么我们必须回望?因为731从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现代社会失控的样本:一旦科技脱缰、法治后退、伦理失声,任何国家都可能再次走上这条路。当“发展”压过人性,当“安全”凌驾于正义,当“例外”打破制度,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离731更近一步。

历史并未走远,它只是换了个算法,穿上了白大褂,说着“为你好”的话术,等待下一次灾难降临。忘记,就意味着默认;默认,就意味着下一次它还会来。

731提醒我们:回望过去,不是为了沉溺苦难,而是为了守住底线。只有记得,才能叫停。

731被删了,记忆也要下架吗?

当历史成了“立场问题”,我们到底在失去什么?我们失去的,不只是课本上那些被撕掉的血色章节,而是对“正义”最起码的共识。当侵略变成“观点差异”,当暴行被包装成“文化立场”,当加害者堂而皇之地戴上受害者的面具,这就不是什么“言论自由”,而是赤裸裸的史实侵略。

面对这种修辞下的“谋杀”,我们不理解、不模糊,出击反抗是唯一的出路。

这不是“旧伤复燃”吗?幸存者站出来的那一刻,这就不是旧伤,而是进行时的正义。纪录片《731恶魔工厂》里,日本军医汤浅谦亲口讲述十个军医围着一个人练手术技术,有人截肢,有人剖喉……这不是电影,不是传说,是“以活人练刀”的训练营,是人类尊严被切割的地狱工厂。

在《即将消失的她们》里,96岁的彭竹英老人用尽全身力气质问日本人:“你们能道歉吗?”她的声音颤抖,却比任何历史书更直指人心。这些证言被CGTN剪成多语种短片,在全球社交媒体上接力传播,每一次播放都是对沉默的反击。

历史真的可以靠“争议”洗白吗?铁证写在档案里,刻在土地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白纸黑字地写着“反人类罪”;美苏解密档案揭示,美国以情报换取豁免,大批凶手逃脱审判;走进哈尔滨平房区731部队旧址,焚尸炉的黑痕刺眼,地下管道仍似在回荡惨叫,玻璃柜里的手术刀、注射器,依旧闪着冷光。

它们不是展品,而是罪行的铁证。档案在,遗址在,真相就在。

如果世界选择遗忘,我们的牺牲还剩下什么?影像替我们作证,让真相比遗忘跑得更远。CGTN纪录片《共同的使命》《731恶魔工厂》《不朽的回响》等节目被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上线后,不同国家的观众在评论区留下同样的追问:“三千万人的牺牲,怎能被删?”

当《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旋律再次响起,不少观众泪流满面,因为这不是一首儿歌,而是民族记忆的回声。《共同的使命》用影像告诉世界:如果没有中国,二战的胜利是不完整的。影像,是跨越语言的“集体记忆接口”。

日本右翼为什么拼命删改?因为真相一旦被唤醒,就会撕碎他们精心搭建的剧本。他们的“政治稳定”是靠删掉事实、缩小责任、偷换角色堆砌出来的。他们怕的不是历史,而是怕历史被记住,把记忆变成共识。

当历史在剪刀手的操作下变得“模棱两可”,沉默就成了帮凶,遗忘就成了共谋。我们继续拍,继续讲,是对抗遗忘的最低成本,也是守护记忆的最大底线。那不是对过去的执念,而是对未来的保护。因为一旦火灭了,黑暗就真的开始了。

真相成为“可选择的记忆”?我们必须要为未来守门

我们拍电影、写文章、做纪录片,到底是为什么?这不是为了在键盘上赢下一场虚拟争论,也不是为了给历史贴上僵硬的标签。所有努力真正指向的是未来。是为了让未来的孩子,在面对被篡改的叙事时,仍能辨别真伪,仍有抵御谎言的能力。记忆的意义,从来不在于安抚过去,而在于预防未来。

今天我们不讲,明天就会有人讲另一个版本;我们一旦沉默,他们就会开始篡改;我们一旦让步,他们就会把铁证粉饰为“争议”。

或许十年后,你的孩子就在海外课堂上,听见有人郑重其事地说“731只是医学研究”;在YouTube的弹幕里,看到“这是自导自演”的冷嘲热讽。不要以为这些只是舆论的边角料,事实上,它们早已嵌进算法推荐,写进教材脚注,披上所谓“中立”的外衣。修正主义的危险,正是它不需要公开承认或否认,只需持续模糊历史,就足以重塑记忆。

怎么让未来一代记住历史?历史不能再是静止的纪念碑,而是活跃在公共空间的证据链。它要出现在搜索结果里,可以被二次创作、转发、再利用;要成为短视频里的叙事元素,也能嵌入课程、教材与平台规范。记忆只有与当代信息体系对接,才不会被抹去。历史不应是被供奉的遗物,而应化身为能够随时回应质疑、反击虚假的事实武器。

当原始档案被删光,我们还有副本;当算法被操控,我们还有口耳相传;当刽子手被塑造成“受害者”,我们的孩子仍能辨认出角色错位。唯有当每一代人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段历史,并通过新的媒介不断传递,它才不会熄灭。到那时,记忆不再是脆弱的收藏,而是一种常备不懈的防御力,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火。

归根结底,我们回望历史,是为了把真相刻进时代;我们讲述历史,是为了不再让谎言独舞;我们坚守历史,是为了把这段记忆变成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自觉。

哪怕岁月流逝,也还会有人记得:当年有一群人,拼命想让世界知道,什么才是真相。

来源:CGT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