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2年,天津的一家小电影院里,放映着一部名叫《新中国第一大案》的电影。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92年,天津的一家小电影院里,放映着一部名叫《新中国第一大案》的电影。
影片里有个角色,做了件惊天动地的事——他站出来举报了两个实权在握的大贪官。
观众席里,有人忽然低声说了一句:“你们知道吗?咱邻居李大爷,好像就是他原型。”
当时没人敢接话。
大家一边继续看电影,一边偷偷打量那位坐在角落里的老人。
他低着头,神情平静,像什么也没听见。
但那天之后,关于他的故事,就再也藏不住了。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那是1950年前后,刚刚解放没几年,全国都在重建。
物资紧张,制度还没完全建立起来,很多地方靠的是干部的自觉和党性来维持秩序。
河北那一带,刘青山和张子善是响当当的人物,一个是天津地委书记,一个是专员,战时都立过不少功。
刘青山出身贫寒,小时候在安国给地主放牛,15岁就参加了革命。
后来一路干到县委书记、区党委副书记,还搭上了黄敬那条线。
张子善也差不多,早年在深县当小学老师,后来投身抗日,1937年那会儿还从日本人手里越狱过。
他们俩的履历,那在当时就是“老红军”式的牌面人物。
可也就是从1950年开始,这俩人手里有了钱、有了粮、有了物资,慢慢开始不对劲了。
刘青山整天神龙见首不见尾,晚上总有人送烟送酒,白天也不大见他在办公室。
张子善嘛,说话越来越官话套话,底下人反映情况,他总是那句:“没事,不影响。”
李克才那时候是天津行署副专员,管财政的,跟刘、张两人算是同事也是下属。
说起来,他也是抗战出来的人,河北唐县人,20岁参军,打过仗,挨过饿,知道老百姓的苦。
最关键是,他这个人,有点轴——认死理。
财政那块的账,他一看就知道有问题。
什么“机关生产”“以工代赈”,名头好听,其实是乱挪款。
救灾粮被拿去换设备,国家拨下来的钱流向不明。
这种事儿,李克才看不下去。
他先找张子善,说话挺直接:“你这样干,迟早出事。”张子善看着他,眼神冷冷的,说了句:“咱们有决策权,没事的。”
这话李克才记了一辈子。
他又去找刘青山,对方笑着应付了几句,转身就安排人“盯”他。
他开始被边缘化了,工作上不让插手,会议也少通知。
可他没退。
他知道,问题再不揭出来,就不是账的问题,是命的问题了。
1951年秋,河北第三次党代表大会在保定召开,800多名干部参会。
李克才趁这个机会,当众站起来,讲了一个多小时,把刘青山和张子善的事儿一桩桩一件件都抖了出来。
不带一句情绪,都是账目、时间、人证、物证。
会场一度鸦雀无声。
有人偷偷看向领导,也有人低头不语。
等他讲完,底下炸了锅。
这件事当天就报到了北京。
调查展开得很快。
刘青山和张子善贪污、挪用、倒卖国家物资,涉及金额旧币171.6亿元,换算成新币是171万元。
当年的工资水平,一个干部一个月也就几十块钱,这个数目几乎无法想象。
有人替他们求情。
黄敬去了薄一波家,希望能“宽大处理”。
但中央的态度很明确。
毛泽东说了一句:“杀鸡儆猴。”
1952年2月10日,保定东关大校场。
两声枪响过后,这场震动全国的案件画上了句号。
刘青山留下三个孩子,名字都带个“铁”字。
范勇带着孩子搬走了,省委每月拨伙食费。
张子善的家人也一样,生活很艰难。
可那时候没人敢多说一句。
说起来,李克才后来也没被重用。
他还是那个副专员,后来调到其他单位,干些后勤和纪检的活儿。
他自己倒也无所谓,日子过得很清寡,邻里都觉得他太“正”,不太好打交道。
直到1992年,那部电影播出来,大家才知道——原来他就是片子里的“那个人”。
更让人意外的是,1995年河北省高院院长平易杰因为长期租用高级轿车的问题被查,还是李克才举报的。
他那年76岁。
没有大场面,也没有荣誉证书。
他就那么平静地做完了一件又一件事,然后继续回家看书、种菜、喂鸟。
直到去世前,他都没写过回忆录,也不愿接受采访。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叫他“李副专员”。
参考资料:
杨奎松,《建国初期中共反腐第一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人民日报》1952年2月11日,第1版。
《河北日报》1995年6月版,关于平易杰事件的报道。
《百年潮》杂志,李克才晚年访谈记录,2001年第4期。
来源:一读就上瘾的历史一点号